留言
报告导航:研究报告制造业汽车
2023年汽车座舱域控制器研究报告
字数:0.0万 页数:370 图表数:0
中文电子版:12000元 中文纸版:9600元 中文(电子+纸)版:12500元
编号:CYH 发布日期:2023-07 附件:

        量质齐升,座舱域控制器产品升级换代提速

        近两年,座舱域控制器产品规模化量产上车提速,尤其是基于高通8155芯片的座舱域控制器产品,无论新势力还是自主品牌,甚至部分外资品牌均有车型进行了搭载。2022年,中国基于高通8155芯片座舱域控产品总装配量约达85万套,2023年将进一步提升。

        随着座舱SoC产品推陈出新,座舱域控产品也在不断升级换代。在基于高通8155座舱域控产品大规模量产之际,同时基于高通8295等芯片的高性能座舱域控产品也在量产队列之中,Tier1供应商积极布局外,已有部分主机厂宣布将推出基于高通8295座舱域控的车型,如2023年奔驰新E级、集度汽车、零跑、长城等。

        奔驰新E级是首款采用SA8295P的量产车型,也是奔驰的主力车型,未来S级也将采用SA8295P,采用SA8295P的座舱硬件系统代号为CIVIC(Central In-Vehicle Infotainment Computer),由博世供应,将在2023年量产。

奔驰座舱域控CIVIC的MMB板
座舱域控研究 1.png
来源:网络

        降本增效,座舱域控向“舱泊一体” 、“舱驾一体”等跨域融合演进

        座舱Tier1不再满足于传统车机模组和座舱域控系统,舱泊一体、舱行泊一体(驾舱融合)正在成为主流发展方向。随着SoC算力持续提升,座舱域控制器已支持接入感知单元,典型比如5*Camera+12*USS+Radar等,可支持L1/L2级入门级辅助驾驶和自动泊车等,实现高性能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研发及BOM成本。

        根据集成功能,目前,座舱域控制器产品方案演进可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01 以座舱功能为主的座舱域控制器产品

        这也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座舱最主流的一种形态。随着座舱主控SoC算力、性能、接口等不断提升,集成的座舱功能也不断丰富。从一芯两屏演进到现在一芯多屏多系统,甚至集成语音、DMS、OMS、HUD、手势交互等多种功能。如东软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采用模块设计开发,率先实现产品平台化,自2019年起陆续装载于红旗、奇瑞、恒驰、长城等多款车型。

        而在座舱娱乐体验性功能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近期,出现了基于双高算力芯片座舱域控制器产品,以满足3D引擎、大型游戏等娱乐性能体验需求。伟世通、镁佳科技、博泰车联网、亿咖通等多家企业基于双高通8155或AMD等芯片打造的娱乐性需求高的座舱域控制器产品,且部分已实现量产上车,如别克L8世纪、理想L9、路特斯等多款车型。

伟世通基于双8155芯片的座舱域控制器
座舱域控研究 2.png
来源:网络

        02 舱泊一体控制器产品

        在算力的提升下,在座舱性能保证基础上,集成泊车功能,且泊车功能从AVM向APA、AVP等多种功能演进。布局企业有远峰科技、亿咖通、华阳集团、博世等。

        2022年,远峰科技团队基于单颗高通8155芯片打磨出了舱泊一体1.0解决方案,通过4颗摄像头、多块显示屏、12颗超声波雷达的部署应用,集成了智舱1.0、超级泊车1.0(AVM+APA)的能力基线,打造座舱的智能化平台。其中,超级泊车1.0车位识别率达97%、泊车成功率达95%,覆盖超过180种主流类型车位,并支持车头泊入;对于非常规车位,AR自定义泊车可以帮助用户从容应对。

        远峰科技舱泊一体1.0解决方案已于2022年底搭载于合创A06车型全球首发量产,到2024年,陆续将有6款装配远峰舱泊一体1.0解决方案的车型上市。

        舱泊一体2.0解决方案的能力陆续也将通过OTA的方式开发交付。该方案智舱2.0将部署车载语音GPT模型,内置更真实易用的3D UI界面,升级至车道级高清导航;超级泊车2.0在AVM/APA性能上将进一步优化,平均泊车时长将降低至35s内、泊车成功率将提升至97%,并升级配置AVP功能。

        与此同时,远峰科技舱行泊一体解决方案将于2024年正式推出,在配置智舱2.0、超级泊车2.0能力基线之外,将增加ACC、LCC、AEB等多项ADAS刚需功能。

远峰科技舱泊一体方案
座舱域控研究 3.png
来源:远峰科技

        全场景车规芯片企业芯驰科技也推出基于高性能车规处理器X9U的舱泊一体解决方案,在单个芯片上实现智能座舱、360环视和泊车功能的融合,能够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更优化的系统BOM成本,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驾乘体验。

芯驰科技高性能车规处理器X9U舱泊一体系统配置
座舱域控研究 4.png
来源:芯驰科技

        芯驰高性能车规处理器X9U具有强劲性能,CPU算力高达100KDMIPS,支持最多10个高清显示输出,可以覆盖HUD、仪表、中控、电子后视镜、副驾娱乐等常规智能座舱功能;与此同时,X9U的高性能GPU可以实时处理4路高清环视摄像头,支持360°全景环视的拼接和渲染;此外,X9U内置高性能AI加速单元,用于车位识别、障碍物检测等功能,实现快速高效的辅助泊车。

        03 多域融合控制器产品

        如实现部分ADAS功能、或网关或车身等功能与座舱域融合集成,典型代表如博泰车联网其下一代基于高通8295打造多域融合座舱产品,可实现座舱与辅助自动驾驶/ADAS、网关/车身域、5G通信、智能车灯、整车智能的融合(智能车门/智能内饰)等多域融合。

        东软除了基于高通8295,打造下一代智能座舱平台,达成多个ECU和域的融合,实现智能座舱算力、配置领先、娱乐、安全、功能、硬件全面升级外,还研发推出了东软C⁵整车人机交互平台。通过可插拔、可扩展的硬件架构设计,提升算力的同时达成车辆多域功能的智慧协同。软件上通过SOA架构实现场景引擎,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个性化场景体验。

        04 舱驾一体等中央计算平台产品

        远峰科技、德赛西威、博泰车联网、纵目科技、四维图新、亿咖通等企业均有所布局。如亿咖通中央计算大脑ECARX Super Brain,集成了龍鷹一号和黑芝麻A1000芯片,整合了车控MCU和超高速核间通讯实现舱驾一体功能,支持市场主流智能驾驶方案(可支持3R1V、5R6V和5R10V,可实现NOA等),满足不同车型的需求,其研发成本可实现15%的降低,BOM成本可以降低20%。

座舱域控研究 5.png
来源:亿咖通

        本土化供应,国产化芯片座舱域控制器进入量产期

        在本土化供应链趋势下,近两年,无论是主机厂还是Tier1,都在积极布局国产化座舱产品,其国产化芯片座舱域控器产品量产最快,多款将在2023年实现量产落地。典型产品如座舱域控芯驰X9系列方案、芯擎科技龍鹰一号方案、华为麒麟车机模组方案以及杰发科技AC8015一体化轻座舱方案等。

        其中,基于芯驰科技X9系列方案是中国座舱发展最快的产品之一。芯驰X9系列在国产座舱芯片当中量产进度领先,上汽、奇瑞、长安等车企旗下搭载X9系列芯片的车型已量产上市,X9系列拥有几十个定点车型。

        包括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博泰车联网、东软集团、车联天下、电装等国内外多家Tier1 均已宣布推出基于芯驰X9系列产品的座舱域控制器产品,部分计划于2023年上车量产。

基于芯驰科技X9系列芯片打造的座舱域控制器产品汇总
图片5_副本.png
来源:佐思汽研《2023年汽车座舱域控制器研究报告》

        2023年4月,芯驰科技发布最新一代面向全场景座舱的X9SP。相较于上一代产品X9HP,X9SP的CPU性能提升了2倍,GPU性能提升1.6倍,CPU和GPU算力分别达到100K DMIPS和220G FLOPS,同时集成全新NPU,AI算力达到8TOPS,可实现单颗芯片上支持液晶仪表、中控导航、副驾娱乐、HUD和智能后视镜等多个高清屏幕的显示及360环视、辅助泊车、DMS、语音识别、手势识别、游戏互动、高清电影等丰富的应用场景。

        上海车展期间,芯驰科技与德赛西威举办战略合作签约,全球首发基于X9SP座舱域控产品DS06C,计划2023下半年量产。

基于芯驰科技X9SP芯片座舱方案框图
座舱域控研究 7.png
来源:芯驰科技

01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方案总结
1.1 主机厂座舱域控和系统解决方案
1.1.1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系统解决方案(1)
1.1.2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系统解决方案(2)
1.1.3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系统解决方案(3)
1.1.4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系统解决方案(4)
1.1.5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系统解决方案(5)
1.1.6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系统解决方案(6)
1.1.7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系统解决方案(7)
1.1.8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系统解决方案(8)
1.1.9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系统解决方案(9)

1.2 主机厂座舱域控器布局特点
1.2.1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布局特点(1)
1.2.2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布局特点(2)
1.2.3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布局特点(3)
1.2.4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布局特点(3)
1.2.5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布局特点(4)
1.2.6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布局特点(5)
1.2.7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布局特点(5):案例
1.2.8 主机厂座舱域控制器布局特点(6)

1.3 主机厂座舱域控器案例
1.3.1 主机厂座舱域控案例(1)
1.3.2 主机厂座舱域控案例(2)
1.3.3 主机厂座舱域控案例(2)
1.3.4 主机厂座舱域案例(3)
1.3.5 主机厂座舱域案例(4)
1.3.6 主机厂座舱域案例(5)
1.3.7 主机厂座舱域案例(6)
1.3.8 主机厂座舱域案例(7)
1.3.9 主机厂座舱域案例(8)

02 Tier1座舱域控制器方案总结
2.1 座舱域控制器系统架构
2.1.1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主要构成(1)
2.1.2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主要构成(2)
2.1.3 基于高通8155座舱域控系统方案框图
2.1.4 基于瑞萨R-Car H3四屏智能座舱域控系统框架图
2.1.5 基于高算力双座舱SoC配置的座舱域控制器产品
2.1.6 伟世通基于2颗座舱SoC双系统的SmartCore座舱域控制器
2.1.7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开发面临的问题

2.2 主要座舱域控 Tier1最新解决方案
2.2.1 供应商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发展主要特点
2.2.2 24家座舱域控 Tier1 方案总结(1)
2.2.3 24家座舱域控 Tier1 方案总结(2)
2.2.4 24家座舱域控 Tier1 方案总结(3)
2.2.5 24家座舱域控 Tier1 方案总结(4)
2.2.6 24家座舱域控 Tier1 方案总结(5)
2.2.7 24家座舱域控 Tier1 方案总结(6)
2.2.8 24家座舱域控 Tier1 方案总结(7)

2.3 主要 Tier1座舱域控制器产品技术演进趋势
2.3.1 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趋势(1)
2.3.2 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趋势(2)
2.3.3 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趋势(3)
2.3.4 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趋势(4)
2.3.5 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趋势(5)
2.3.6 25家主要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汇总(1)
2.3.7 25家主要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汇总(2)
2.3.8 25家主要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汇总(3)
2.3.9 25家主要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汇总(4)
2.3.10 25家主要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汇总(5)
2.3.11 25家主要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汇总(6)
2.3.12 25家主要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汇总(7)
2.3.13 25家主要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汇总(8)
2.3.14 25家主要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汇总(9)
2.3.15 25家主要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汇总(10)
2.3.16 25家主要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汇总(11)
2.3.17 25家主要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汇总(12)
2.3.18 25家主要Tier1座舱域控器产品技术演进汇总(13)

03 座舱域控制器关键点研究
3.1 座舱域控制器市场规模测算
3.1.1 中国数字化座舱市场规模预测
3.1.2 中国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出货量预测(万台),2021-2026
3.1.3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竞争格局(三方Player的角色诉求)

3.2 座舱域控核心 SoC 芯片解决方案
3.2.1 座舱SoC竞争格局
3.2.2 国外座舱SoC供应商格局
3.2.3 中国厂商座舱SoC格局
3.2.4 主要座舱SoC对比(1)
3.2.5 主要座舱SoC对比(2)
3.2.6 主要座舱SoC对比(3)
3.2.7 主要企业座舱SoC发展规划:国外
3.2.8 主要企业座舱SoC发展规划:本土
3.2.9 联发科联手英伟达布局座舱SoC
3.2.10 未来座舱处理器下一代产品性能

3.3 域控制器设计/生产商业模式
3.3.1 域控制器三种开发合作模式
3.3.2 域控制器五种生产业务模式(1)
3.3.3 域控制器五种生产业务模式(2)
3.3.4 域控制器五种生产业务模式(3)
3.3.5 域控制器三种利润分成模式

3.4 舱驾一体域控布局现状
3.4.1 随着EEA演进,舱驾合一即将到来
3.4.2 舱驾一体有望于2024-2025年上车
3.4.3 舱驾一体解决方案(1)
3.4.4 舱驾一体解决方案(2)
3.4.5 舱驾一体解决方案(3)
3.4.6 舱驾一体解决方案(4)
3.4.7 舱驾一体解决方案(5)
3.4.8 舱驾一体解决方案(6)

04 国外座舱域控制器厂商研究
4.1 博世

4.1.1 博世整合成立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XC事业部)
4.1.2 博世智能座舱
4.1.3 博世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技术演进路线
4.1.4 博世座舱域控制器
4.1.5 博世座舱域控制器:Autosee 2.0
4.1.6 博世座舱域控平台:Autosee 2.0系统架构
4.1.7 博世在域控制器:产品技术方案和优势(1)
4.1.8 博世在域控制器:产品技术方案和优势(2)
4.1.9 博世座舱域控平台:与车联天下联合研发
4.1.10 博世座舱域控平台:与车联天下联合研发智能座舱4.0
4.1.11 博世智能座舱跨域融合:融控产品系统架构(1)
4.1.12 博世智能座舱跨域融合:融控产品系统架构(2)
4.1.13 博世智能座舱跨域融合:融控产品系统架构路线图
4.1.14 博世舱驾融合路线演进
4.1.15 博世舱驾融合方案设计:硬件架构
4.1.16 博世舱驾融合方案设计:软件架构

4.2 伟世通
4.2.1 伟世通对于座舱电子和自动驾驶的发展趋势规划
4.2.2 伟世通SmartCore Premium至尊款座舱域控制器
4.2.3 伟世通SmartCore High旗舰款座舱域控制器
4.2.4 伟世通SmartCore High豪华款座舱域控制器
4.2.5 伟世通“中国芯”SmartCore座舱域控制器
4.2.6 伟世通第四代SmartCore座舱域控制器
4.2.7 伟世通SmartCore版本
4.2.8 伟世通SmartCore座舱平台架构
4.2.9 伟世通座舱域SmartCore业绩
4.2.10 伟世通多域融合思路
4.2.11 伟世通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产品线汇总
4.2.12 伟世通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技术演进路线
4.2.13 伟世通SmartCore典型客户群
4.2.14 合作伙伴:与亿咖通、高通等联合开发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4.3 大陆
4.3.1 大陆集团车载计算业务单元(HPC)发展规划(1)
4.3.2 大陆集团车载计算业务单元(HPC)发展规划(2)
4.3.3 大陆集团车载计算业务单元(HPC)发展规划(3)
4.3.4 大陆汽车不同域高性能计算平台HPC量产时间点
4.3.5 大陆下一代汽车电子架构的软件平台
4.3.6 大陆HPC计算平台:系统软硬件架构
4.3.7 大陆HPC计算平台:面向SOA架构的域控制器开发理念
4.3.8 大陆集团座舱高性能计算单元
4.3.9 大陆座舱HPC
4.3.10 大陆座舱HPC:软硬件分离的架构
4.3.11大陆座舱HPC:为宝马iX纯电提供座舱域控产品
4.3.12 大陆座舱HPC:座舱域产品开发趋势

4.4 Aptiv
4.4.1 安波福智能汽车架构(SVA)
4.4.2 安波福SVATM网络拓扑架构
4.4.3 安波福收购风河软件
4.4.4 风河软件VxWorks微内核架构(1)
4.4.5 风河软件VxWorks微内核架构(2)
4.4.6 安波福智能座舱控制器:开发进程
4.4.7 全新一代智能座舱系统
4.4.8 Aptiv座舱域发展规划
4.4.9 Aptiv智能座舱计算平台及软件架构
4.4.10 Aptiv集成式座舱域控制器
4.4.11 Aptiv集成式座舱域解决方案
4.4.12 Aptiv集成式座舱域系统架构
4.4.13 安波福ICC座舱域控制器:系统架构
4.4.14 Aptiv Integrated Cockpit Controller 方案
4.4.15 Aptiv面向未来的VEMS for Autonomous Drivinig
4.4.16 安波福ICC座舱域控制器:产品特点和客户
4.4.17 安波福ICC座舱域控制器:舱内传感平台应用
4.4.18 安波福ICC座舱域控制器:产品规划和技术路线
4.4.19 安波福相关动态

4.5 电装
4.5.1 电装座舱域控CCU:产品开发趋势
4.5.2 电装光庭座舱域控制器:与芯驰科技合作
4.5.3 电装座舱域控CCU:应用案例(斯巴鲁)(1)
4.5.4 电装座舱域控CCU:应用案例(斯巴鲁)(2)
4.5.5 电装智能座舱设计:技术路线图
4.5.6 电装智能座舱设计:驾驶舱系统的集成控制
4.5.7 电装智能座舱设计:基于虚拟化技术的Denso座舱集成控制系统
4.5.8 电装智能座舱设计: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开发
4.5.9 电装跨域布局
4.5.10 电装2035“安心”战略下,未来座舱与智能驾驶将深度融合
4.5.11 电装安心智能座舱系统发展蓝图
4.5.12 电装安心智能座舱

4.6 佛瑞亚
4.6.1 佛瑞亚汽车电子业务发展情况
4.6.2 座舱科技与软件业务隶属于电子事业部
4.6.3 汽车电子事业部软件能力
4.6.4 2025年汽车电子事业部销售规模
4.6.5 佛瑞亚座舱域产品开发趋势
4.6.6 佛瑞亚座舱域控制器
4.6.7 佛瑞亚座舱域控制器CDC
4.6.8 佛瑞亚座舱域控制器规划目标
4.6.9 佛瑞亚座舱域控制器:芯片合作
4.6.10 佛瑞亚座舱域控制器:与一汽红旗合作
4.6.11 佛瑞亚座舱智能化平台(CIP)

4.7 松下
4.7.1 松下座舱产品发展趋势
4.7.2 松下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技术演进路线
4.7.3 松下新一代座舱
4.7.4 松下座舱域控制器解决方案(1)
4.7.5 松下座舱域控制器解决方案(2)
4.7.6 松下座舱电子布局
4.7.7 松下座舱电子计算架构
4.7.8 松下座舱系统软件架构
4.7.9 松下座舱系统软件架构:COQOS软件操作系统
4.7.10 松下座舱域控制器芯片

4.8 哈曼
4.8.1 哈曼简介
4.8.2 哈曼智能座舱产品线
4.8.3 哈曼可扩展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4.8.4 哈曼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技术演进路线
4.8.5 哈曼提出座舱模块化、可组合型合作方式
4.8.6 哈曼智能驾舱产品Ready Upgrade
4.8.7 哈曼座舱域控制器:技术方案
4.8.8 哈曼座舱域控制器:平台方案
4.8.9 哈曼座舱域控理念
4.8.10 哈曼面向下一代EEA架构设想:多域混合架构
4.8.11 哈曼面向下一代EEA架构设想:硬件架构
4.8.12 哈曼面向下一代EEA架构设想:软件架构
4.8.13 哈曼多域融合规划:座舱平台预集成ADAS功能
4.8.14 哈曼多域融合规划:座舱平台与ADAS功能集成发展规划
4.8.15 哈曼多域融合规划:座舱底层硬件架构

4.9 LG电子
4.9.1 LG电子座舱控制器:开发进程
4.9.2 LG电子-娱乐域控ICAS3
4.9.3 LG电子-大众ID.3、ID.4 E3电子架构
4.9.4 LG电子-娱乐域控ICAS3(1)
4.9.5 LG电子-娱乐域控ICAS3(2)
4.9.6 LG电子-娱乐域控ICAS3(3)
4.9.7 LG着力打造基于WebOS汽车平台解决方案
4.9.8 LG电子 Linux WebOS 平台发展
4.9.9 LG电子加入ACRN(Hypervisor虚拟机)

4.10 马瑞利
4.10.1 马瑞利简介
4.10.2 马瑞利第四代座舱域控制平台 MInD-Xp
4.10.3 马瑞利智能座舱域控制器CDC
4.10.4 马瑞利驾驶舱数字孪生解决方案 DigiMate
4.10.5 马瑞利与Blackberry QNX 拓展在华合作
4.10.6 马瑞利加强与广汽在座舱域控制器的开发合作
4.10.7 马瑞利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技术演进路线

05 中国座舱域控制器厂商研究
5.1 远峰科技
5.1.1 远峰科技简介
5.1.2 远峰科技整体汽车解决方案
5.1.3 远峰科技研发投入
5.1.4 远峰科技智能座舱产品矩阵
5.1.5 远峰科技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技术演进路线
5.1.6 远峰科技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整体架构
5.1.7 远峰科技舱泊一体解决方案
5.1.8 远峰科技舱行泊一体解决方案
5.1.9 远峰科技舱驾一体业务合作模式
5.1.10 远峰科技舱驾一体解决方案合作客户
5.1.11 远峰科技舱驾一体解决方案产品路线图

5.2 芯驰科技
5.2.1 芯驰科技简介
5.2.2 芯驰科技第二代中央计算架构SCCA2.0
5.2.3 芯驰科技舱泊一体解决方案
5.2.4 芯驰科技与斑马智行合作打造全栈式舱行泊一体方案
5.2.5 芯驰科技四大处理器产品
5.2.6 芯驰科技座舱芯片:X9
5.2.7 X9的核心特性
5.2.8 X9系列应用方案框图
5.2.9 芯驰科技智能座舱芯片X9SP
5.2.10 芯驰科技基于X9SP座舱Demo
5.2.11 基于芯驰X9H座舱核心板
5.2.12 芯驰科技与BlackBerry QNX联手开发数字座舱解决方案
5.2.13 基于芯驰科技X9座舱域控制器产品汇总
5.2.14 芯驰科技合作伙伴与客户

5.3 华阳通用
5.3.1 华阳智能座舱布局
5.3.2 华阳座舱域控制器布局
5.3.3 华阳通用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技术演进路线
5.3.4 华阳座舱域控制器:三大解决方案
5.3.5 华阳国产化仪表平台产品
5.3.6 华阳集团轻域控系统AVN+方案
5.3.7 华阳座舱域控制器:第四代产品亮点介绍
5.3.8 华阳开放平台(AAOP)
5.3.9 华阳集团舱泊一体布局
5.3.10 华阳开放平台AAOP发展规划
5.3.11 华阳合作伙伴

5.4 德赛西威
5.4.1 德赛西威2022年三大业务最新进展(1)
5.4.2 德赛西威2022年三大业务最新进展(2)
5.4.3 德赛西威2022年新孵化业务
5.4.4 德赛西威Smart Solution 2.0
5.4.5 德赛西威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技术演进路线
5.4.6 德赛西威智能座舱演进趋势
5.4.7 德赛西威第4代智能座舱系统
5.4.8 德赛西威国产化智能座舱域控平台DS06C
5.4.9 德赛西威与BlackBerry合作一机双屏虚拟智能座舱域控制器
5.4.10 德赛西威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项目通过ASPICE CL3评估
5.4.11 德赛西威集成座舱、智驾、网联等多域的中央计算平台Aurora(1)
5.4.12 德赛西威“Aurora”域融合中央计算平台:设计方案(1)
5.4.13 德赛西威“Aurora”域融合中央计算平台:设计方案(2)
5.4.14 德赛西威集成座舱、智驾、网联等多域的中央计算平台Aurora(2)
5.4.15 德赛西威打造ICP生态圈

5.5 诺博汽车科技
5.5.1 诺博汽车科技:智能座舱业务定位
5.5.2 诺博科技规划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5.5.3 诺博汽车科技:业务板块和产品线
5.5.4 诺博汽车科技:研发和生产中心布局
5.5.5 诺博科技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技术演进路线
5.5.6 诺博汽车科技座舱域控:产品线(1)
5.5.7 诺博汽车科技座舱域控:产品线(2)
5.5.8 诺博汽车科技座舱域控制器:产品发展路线图
5.5.9 诺博汽车科技 IN9.0 座舱域控制器
5.5.10 诺博汽车科技 IN9.0 座舱域控制器:系统框架图
5.5.11 诺博汽车科技 IN9.0 座舱域控制器:技术性能特点
5.5.12 诺博汽车科技 IN7.0 座舱域控制器
5.5.13 诺博汽车科技座舱域控制器软件方案

5.6 东软集团
5.6.1 东软集团简介
5.6.2 东软智能座舱发展历程
5.6.3 东软智能座舱域控制器
5.6.4 东软下一代智能座舱平台
5.6.5 东软C⁵整车人机交互平台

5.7 博泰车联网
5.7.1 公司简介
5.7.2 博泰车联网业务产品线
5.7.3 博泰车联网生产基地与产能
5.7.4 博泰车联网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技术演进路线
5.7.5 博泰车联网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业务产品线
5.7.6 博泰车联网擎感智能座舱平台(1)
5.7.7 博泰车联网擎感智能座舱平台(2)
5.7.8 博泰车联网擎感整车智能化座舱平台
5.7.9 博泰车联网智能座舱平台演进路线
5.7.10 博泰车联网舱驾融合布局
5.7.11 博泰车联网舱行泊一体产品
5.7.12 主要座舱相关合作动态
5.7.13 博泰车联网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应用案例

5.8 均联智行
5.8.1 均胜电子域控制器业务分析
5.8.2 均联电子域控制器硬件已具备全方位优势
5.8.3 均胜电子座舱域控制器软件的细分
5.8.4 均胜电子座舱域控制器芯片
5.8.5 均胜电子域控制器技术发展方向
5.8.6 随着舱驾融合演进,均胜打造智能共情座舱
5.8.7 均联智行中央计算单元总体技术方案
5.8.8 均联智行中央计算单元技术路线
5.8.9 均联智行基于SOA的人机共驾系统设计
5.8.10 均联智行座舱域控制器演进趋势

5.9 华为
5.9.1 华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5.9.2 华为智能座舱车机模组:可插拔设计
5.9.3 华为海思座舱芯片:麒麟990A
5.9.4 华为海思座舱芯片:麒麟710A
5.9.5 华为商业模式
5.9.6 华为智能座舱域控:部分量产案例(1)
5.9.7 华为智能座舱域控平台:部分量产案例(2)

5.10 车联天下
5.10.1 车联天下简介
5.10.2 车联天下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产能布局
5.10.3 车联天下与博世合作开发高通8155座舱域控制器
5.10.4 车联天下与博世合作开发智能座舱4.0
5.10.5 车联天下国产芯片座舱域控制器:芯驰方案
5.10.6 车联天下座舱域控案例(1)
5.10.7 车联天下座舱域控案例(2)
5.10.8 车联天下座舱域控制器主要搭载车型
5.10.9 车联天下座舱跨域融合规划

5.11 北斗星通智联
5.11.1 北斗星通智联科技:公司介绍
5.11.2 北斗星通智联科技业务布局
5.11.3 北斗星通智联科技:母公司北斗星通业务布局
5.11.4 北斗星通智联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布局
5.11.5 北斗星通智联基于高通8155座舱产品
5.11.6 北斗星通智联IPA智能交互泊车域控制器
5.11.7 北斗星通智联高阶舱驾融合域控平台
5.11.8 北斗星通智联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技术演进路线
5.11.9 北斗星通智联座舱相关动态及主要客户

5.12 亿咖通
5.12.1 亿咖通公司简介
5.12.2 亿咖通生态链企业
5.12.3 亿咖通战略定位
5.12.4 亿咖通业务发展演进
5.12.5 亿咖通经营业绩
5.12.6 亿咖通芯片布局(1)
5.12.7 亿咖通芯片布局(2)
5.12.8 亿咖通芯片发展路线演进
5.12.9 亿咖通智能座舱计算平台产品布局
5.12.10 亿咖通智能座舱计算平台:Antora 1000
5.12.11 亿咖通智能座舱计算平台:安托拉1000 Pro
5.12.12 亿咖通智能座舱计算平台产品:Makalu
5.12.13 Smart、亿咖通与AMD沉浸式智能座舱
5.12.14 亿咖通中央计算平台ECARX Super Brain
5.12.15 亿咖通智能座舱计算平台演进
5.12.16 亿咖通操作系统业务布局计划
5.12.17 亿咖通操作系统发展演进
5.12.18 ECARX Cloudpeak跨域软件系统
5.12.19 亿咖通软件栈

5.13 镁佳科技
5.13.1 镁佳科技简介
5.13.2 镁佳科技硬件产品布局
5.13.3 镁佳科技座舱域控制器:硬件配置
5.13.4 镁佳科技基于高通8155芯片的座舱域控制器
5.13.5 镁佳科技智能座舱定制及合作方式
5.13.6 镁佳科技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技术演进路线

5.14 航盛电子
5.14.1 航盛电子产品布局
5.14.2 航盛电子智能驾驶舱生态系统
5.14.3 航盛电子智能驾驶舱快速迭代能力
5.14.4 航盛电子新一代高通8155座舱域控制器
5.14.5 航盛下一代座舱建设的核心能力
5.14.6 航盛电子座舱域控制器:产品规划

5.15 瀚思通
5.15.1 瀚思通简介
5.15.2 瀚思通座舱域控制器Supero 200
5.15.3 瀚思通座舱多媒体系统产品:互联系列
5.15.4 瀚思通座舱多媒体系统产品:安全系列

5.16 联友科技
5.16.1 联友科技简介
5.16.2 联友科技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技术演进路线
5.16.3 联友科技一芯多屏多系统智能座舱
5.16.4 联友科技国产化座舱产品
5.16.5 联友科技轻量化智能座舱产品
5.16.6 联友科技跨域融合探索
5.16.7 联友科技座舱生态

    如果这份报告不能满足您的要求,我们还可以为您定制报告,请留言说明您的详细需求。
2005- 版权所有(c)   北京水清木华研究中心   京ICP备05069564号-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1902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