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技术创新突破引领全球,大功率液冷超充、智能换电、车网互动V2G、光储充一体、虚拟电厂等新技术已成为下一阶段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新趋势。
液冷超充单枪480kW+,4C-6C快充电池将成为旗舰车型标配
“超充”即超快速充电,采用大功率直流电充电方式,可大幅减少充电时间,可在10-20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充电0-80%。超快充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是大电流,二是高电压,前者需要热管理技术,实现难度大,后者可降低能耗、提高续航、减少重量、节省空间。
超充技术发展图

来源:佐思汽研《2024年中国充换电(液冷超充、小功率、换电、V2G等)研究报告》
液冷降温技术可以有效导出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提升电缆传输功率,最终实现大功率充电。液冷充电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汽车充电的效率,具有充电效率高、发热量低、安全性高、噪音低等特点。
截止目前,国内360kW以上带液冷超充的站点已超过2400座,但市场占比不足1%。多家车企/运营商/方案提供商公布了大规模超充网络建设计划:
·车企:蔚来汽车2万+液冷超充枪已建成,理想汽车已上线600座超充,小鹏汽车S4超充站完成百城覆盖;
·运营商:特来电、星星等头部充电运营商相继发布超充产品;
·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计划2024年10万+超充站落地。
对比各大OEM主机厂超充站配置、充电效率等参数,目前超充站仍采取超充桩+快充桩组合配置,超充桩单枪充电功率已基本超过480kW,甚至高达800kW。
从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看,也将单枪480kW以上界定为超充桩;2024年3月,深圳市发改委和市场监管局制定超充设备分级评价和超级充电站设计的标准,明确超充设备单枪额定功率不低于480kW。
部分OEM主机厂超充站配置

来源:佐思汽研《2024年中国充换电(液冷超充、小功率、换电、V2G等)研究报告》
从电池端来看,锂电原材料成本下降让成本导向开始转向性能导向,蔚来、极氪、埃安等厂商800km续航里程车型相继上市,纯电续航超过800km将成旗舰车款标配。
主机厂自营超充站部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旗舰车型定价策略、销量、用户体验等带来重大影响。
部分在售800V&超充车型

来源:佐思汽研《2024年中国充换电(液冷超充、小功率、换电、V2G等)研究报告》
电池结构创新和工艺优化继续提高系统比能量:
·电芯结构设计多样性潜力仍存,比如(1)中创新航“顶流”圆柱电芯;(2)中创新航One-Stop方形电芯;(3)亿纬锂能圆柱π电池系统;(4)正力新能乾坤电池系统等等;
·大模组、CTP持续迭代,超万吨一体压铸导入电池托盘,CTB技术优化电池体积利用率,大圆柱电池加速量产进程。
部分供应商4C-6C快充电池布局

来源:《2024年中国充换电(液冷超充、小功率、换电、V2G等)研究报告》
目前,市场上已投运的全液冷充电桩,最大单枪功率已达600-800kW,但还远未达到“超级快充”的极限。根据2023年9月发布生效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枪新国标的GB/T20234.1-2023《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该文件适用于额定电压不超过DC1500V、额定电流(持续最大工作电流)不超过1000A的直流充电连接装置。意味着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超充桩可实现最大1500kW的充电功率。
另一个角度,车企仍需面对当前存量充电桩250A以下的充电电流占比高达98%,400A以上的超充桩占比不足1%的现状。针对公共直流充电桩电流限制导致充电速度受限的问题,比亚迪探索了另一条更具性价比的超充技术路径。
比亚迪全新上市的海狮07EV,搭载了800V车辆电压平台和e平台3.0Evo全球首创的智能升流快充技术。海狮07EV配置了升压(桩端至车端)和升流(车端至刀片电池)的技术,在升压充电的基础上升级了升流充电的技术,突破桩端250A电流限制,实现车端电流最高达400A,任意电压平台下均可充分发挥现有充电网络中GB15标准公共直流充电桩的最大能力。
1.提升电压:作为比亚迪传统高电压平台方案的基础技术点,将550伏级额定电压提升至超700伏,满足180-240千瓦充电需求;
2.提升电流:全新技术通过高压电控系统将桩端至车端的充电电流250安,提升至刀片电池端的400安,满足180-240千瓦充电需求。
比亚迪海狮07 EV e平台3.0 Evo全球首创的智能升流快充技术

来源:比亚迪
车网互动V2G,OEM主机厂入局售电侧改革和虚拟电厂,探索商业模式
2024年1月4日,国家能源局出台了车网互动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该文件为国家层面启动车网互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车网互动成为国家级工程正式启动,后续也会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试点规划文件出台。
该文件面向对象为各级政府和电网体系,国家意图优先通过电网端来推动车网互动。该文件为车网互动的落地实施提出了技术路线图。
根据文件的规划,车网互动可以分为有序充电和双向充放电两个阶段。
·有序充电是根据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通过动态调整充电时间和功率,削峰填谷来减轻车辆大规模快充对电网的负荷压力。
·双向充放电则是充分发挥电动汽车电池的储能能力,通过对电网的反向输电来为电网提供灵活调节能力,保证社会电力供需的平衡。
在政策文件里,2025年前实现规模化的有序充电,双向充放电通过试点完成初步验证;2030年实现双向充放电的规模化应用,车网互动的调节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OEM主机厂也正加快车网互动技术部署和运营模式探索。
蔚来:虚拟调峰机组+虚拟调频机组提供灵活调节能力
作为一座储能设备,换电站天生就可以成为「虚拟电厂」,蔚来从 2022 年二代站铺设开始,就在推动换电站兑现其储能属性。
2024年2月,蔚来能源与南网储能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主要包括虚拟电厂、换电站业务、电池梯次和回收利用等领域,为社会提供调峰、调频、需求侧响应服务,成为分布式能源设备。

来源:蔚来汽车
蔚来于2024年1月9日发布了首批V2G试点充电桩,首批共10个充电站36根桩,在上海市内分散分布。用户可通过该批V2G试点充电桩对电网进行反向放电。

来源:蔚来汽车
大众:联合开迈斯京津冀V1G有序充电试点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开迈斯启动了京津冀V1G有序充电项目,通过自建有序充电调控管理平台,对接国网电动监管平台,根据电网调控指令,通过配备V1G有序充电技术的开迈斯充电设备,对试点招募的电动车主进行有序充电调控响应及管理。

来源:大众汽车
1 充换电设施分类/政策/保有量
1.1 充换电服务网络体系概述
1.1.1 充换电基础设施-分类
1.1.2 充换电基础设施-充电接口标准及分类
1.1.3 充换电基础设施-充电倍率
1.1.4 充换电基础设施-智能有序充电/柔性充电/虚拟电厂
1.1.5 充换电基础设施-研究框架
1.1.6 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链
1.1.7 充换电基础设施-主要参与企业
1.2 充电服务网络体系-政策法规
1.2.1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国家级战略
1.2.2 2025-2035年中国充换电基础设施总体路线图
1.2.3 中国充电服务网络体系-现行政策
1.2.4 整体规划-《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
1.2.5 高速场景-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意见
1.2.6 城市公共-《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
1.2.7 乡村场景-《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1.2.8 新技术模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
1.2.9 财政补贴-关于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24〕57号)
1.3 充电服务网络体系-标准文件
1.3.1 充换电基础设施-标准框架
1.3.2 充换电基础设施-标准分类
1.3.3 充换电基础设施-标准列表(1)
1.3.4 充换电基础设施-标准列表(2)
1.3.5 充换电基础设施-国家标准体系
1.3.6 充换电基础设施-强国标《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安全要求》
1.4 中国储能系统-标准体系
1.4.1 2024年我国首次将“发展新型储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1.4.2 储能系统标准体系-国标/行标(1)
1.4.3 储能系统标准体系-国标/行标(2)
1.4.4 储能系统标准体系-国标/行标(3)
1.5 充电服务网络体系-发展趋势
1.5.1 中国充换电行业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1.6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数据
1.6.1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1.6.2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再创新高 占汽车总销量超过20%
1.6.3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1.6.4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分品牌)
1.6.5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分车型)
1.6.6 中国新能源商用车销量
1.7 中国充换电基础设施保有量
1.7.1 中国充换电基础设施保有量
1.7.2 中国公共充电场站/桩保有量
1.7.3 中国公共充电桩-直流/交流占比
1.7.4 中国公共充电场站/桩分布-TOP10省市
1.7.5 中国公共充电场站/桩分布-分省市
1.7.6 中国随桩配建充电桩(私人充电桩)保有量
1.7.7 中国充电桩保有量及车桩比预测
2 超大功率直流充电技术和市场
2.1 大功率直流充电-政策标准
2.1.1 大功率直流充电-政策法规
2.1.2 大功率直流充电-标准规范
2.1.3 大功率直流充电- ChaoJi充电系统
2.1.4 国内多个“超充之城” 建设规划-区域政策引导
2.1.5 深圳超充之城建设规划-政策、标准、建设进程
2.1.6 车端充电安全认证-新能源汽车电安全技术验证体系
2.2 超充系统-超充站/桩
2.2.1 超充系统-超大功率(超充)定义
2.2.2 超充站/桩-超充配置
2.2.3 超充站/桩-市场布局(1)
2.2.4 超充站/桩-市场布局(2)
2.2.5 理想汽车-5C超级充电站
2.2.6 吉利极氪-800kW极充V3超充站
2.2.7 阳光电源640kW风冷超充桩-IDC480/640系列
2.2.8 华为全液冷超充站
2.2.9 超充系统-需要高压快充电池、车、充电桩产业链调整
2.3 超充系统-液冷超充
2.3.1 液冷超充-定义及分类
2.3.2 液冷超充-液冷超充站保有量
2.3.3 液冷超充-液冷充电桩工作原理
2.3.4 液冷超充-车载高压和液冷充电桩成本测算
2.3.5 液冷超充-全液冷分体式直流母线架构超充系统
2.3.6 液冷超充-液冷超充站竞争格局
2.3.7 液冷超充系统-华为液冷超充系统方案
2.3.8 液冷超充系统-深圳英飞源/特来电
2.3.9 液冷超充-充电模块
2.3.10 液冷充电模块(1)
2.3.11 液冷充电模块(2)
2.3.12 液冷超充-液冷充电枪更轻,充电速度快
2.3.13 液冷超充-液冷充电枪线产品
2.3.14 液冷超充-沃尔沃液冷充电枪
2.4 超充系统-柔性充电堆
2.4.1 超充系统-充电堆成为主流解决方案
2.4.2 超充系统-市场主流柔性充电堆
2.4.3 超充系统-全液冷直流充电堆
2.4.4 超充系统-1200kW柔性直流充电堆
2.4.5 超充系统-电动汽车柔性充电堆产品参数
2.5 超充系统-超充电池
2.5.1 超充电池-系统化团体标准(最新)
2.5.2 超充电池-(1)
2.5.3 超充电池-(2)
2.5.4 超充电池-4C电池应用
2.5.5 超充电池-4C快充电池汇总
2.5.6 超充电池-主要4C快充电池产品
2.5.7 超充电池-孚能科技SPS软包动力电池系统
2.5.8 超充电池-宁德时代4C电池神行快充电池
2.5.9 超充电池-极氪磷酸铁锂电池:金砖电池
2.5.10 超充电池-5C-8C快充电池列表
2.6 超充电池-大圆柱电池
2.6.1 超充电池-方形电池VS圆柱电池
2.6.2 超充电池趋势(1)
2.6.3 超充电池趋势(2)
2.6.4 超充电池-大圆柱电池量产规划(1)
2.6.5 超充电池-大圆柱电池量产规划(2)
2.6.6 超充电池-大圆柱电池产品装车进程
2.6.7 超充电池-特斯拉大圆柱电池
2.6.8 超充电池-亿纬锂能Omnicell全能电池:6C快充大圆柱锂电池(1)
2.6.9 超充电池-亿纬锂能Omnicell全能电池:6C快充大圆柱锂电池(2)
2.6.10 超充电池-比克大圆柱电池
2.6.11 超充电池-材料分类
2.7 超充电池材料-负极材料
2.7.1 电池负极材料是提升电池快充性能的决定因素
2.7.2 超充电池负极材料-主要类型
2.7.3 超充电池负极材料-快充材料、工艺升级
2.7.4 超充电池负极材料-提升负极的倍率性能的三条路线(1)
2.7.5 超充电池负极材料-提升负极的倍率性能的三条路线(2)
2.7.6 超充电池负极材料-提升负极的倍率性能的三条路线(3)
2.7.7 超充电池负极材料-硅碳复合材料结构分类
2.7.8 超充电池负极材料-硅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案
2.7.9 中国锂电电池负极材料-市场份额
2.7.10 超充电池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布局(1)
2.7.11 超充电池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布局(2)
2.7.12 超充电池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布局(3)
2.7.13 超充电池负极材料-负极材料技术创新
2.7.14 超充电池负极材料-璞泰来硅碳负极材料
2.7.15 超充电池负极材料-固态电池负极材料案例
2.8 超充电池材料-其他材料
2.8.1 超充电池材料-导电剂
2.8.2 超充电池材料-电解液
2.8.3 超充电池材料-正极材料
2.9 超充系统-800V高压车端架构
2.9.1 800V高压车端架构成为大功率充电技术的主流车端方案
2.9.2 800V高压车端架构-主要架构方案
2.9.3 800V高压车端架构-车端升级零部件
2.9.4 800V高压车端架构-整车部件升级选型
2.9.5 800V高压车端架构-零部件成本分析
2.9.6 2023-2024年800V车型终端销量(中国市场)
2.9.7 800V平台车端应用市场空间预测
2.9.8 2024年国内在售800V车型参数列表(1)
2.9.9 2024年国内在售800V车型参数列表(2)
2.9.10 800V车端架构-电驱动产品/技术(1)
2.9.11 800V车端架构-电驱动产品/技术(2)
2.9.12 800V车端架构-电驱动产品/技术(3)
2.10 中重型商用车MCS兆瓦充电系统
2.10.1 中重型商用车MCS兆瓦充电系统
2.10.2 中重型商用车MCS兆瓦充电系统-V2.4~V3.2
2.10.3 中重型商用车MCS兆瓦充电-行业标准
2.10.4 中重型商用车MCS兆瓦充电-硬件软件开发、验证测试
2.10.5 MCS兆瓦充电-上车实例(1)
2.10.6 MCS兆瓦充电-上车实例(2)
3 小功率直流技术和市场
3.1 小功率直流充电技术
3.1.1 小功率直流充电-技术介绍
3.1.2 小功率直流充电-替代场景
3.1.3 小功率直流充电-关键零部件
3.2 小功率直流充电-桩端
3.2.1 小功率直流充电-产品分类
3.2.2 小功率直流充电-替代方案(1)
3.2.3 小功率直流充电-替代方案(2)
3.2.4 小功率直流充电-整车厂方案
3.2.5 小功率直流充电-充电运营
3.2.6 小功率直流充电-22KW V2G 方案
3.3 小功率直流充电-车端
3.3.1 小功率直流充电-车载充电机(OBC)介绍
3.3.2 小功率直流充电-替代方案
3.3.3 小功率直流充电-车载充电机(OBC)拆解图(1)
3.3.4 小功率直流充电-车载充电机(OBC)拆解图(2)
3.3.5 小功率直流充电-去OBC进程
3.3.6 小功率直流充电-车端去OBC成本分析
3.3.7 小功率直流充电(1)
3.3.8 小功率直流充电(2)
3.3.9 小功率直流充电(3)
4 V2G/车网互动/虚拟电厂技术和市场
4.1 能源结构转型助力充电基础设施
4.1.1 充换电基础设施对电网的影响
4.1.2 充换电基础设施电源端-碳资产开发研究整体思路
4.1.3 充换电基础设施电源端-碳资产开发研究整体思路
4.1.4 充换电基础设施电源端-车网融合成本收益分析
4.1.5 充换电基础设施电源端-发展趋势
4.2 G2V/V2G/V2H
4.2.1 G2V/V2G/V2H-技术原理
4.2.2 V2X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究
4.2.3 V2G技术介绍
4.2.4 V2G相关推广政策
4.2.5 充电网络的普及推动V2G产业发展
4.2.6 V2G技术框架
4.2.7 车网协同可改变无序充电的能源损耗和峰值负荷
4.2.8 V2G大规模商用化仍尚待时日
4.2.9 国内V2G试点
4.2.10 国内典型V2G充电站应用项目(1)
4.2.11 国内典型V2G充电站应用项目(2)
4.2.12 车网互动-江苏无锡车网互动示范区
4.2.13 V2G项目案例-上海汽车创新港V2G试点项目
4.2.14 车网互动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
4.3 虚拟电厂
4.3.1 虚拟电厂-发展优势
4.3.2 虚拟电厂-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定位
4.3.3 虚拟电厂-政策推动
4.3.4 虚拟电厂-地方政策实施方案
4.3.5 虚拟电厂-市场潜力
4.3.6 虚拟电厂-发展规划
4.3.7 虚拟电厂-主要参与方及效益分析
4.3.8 虚拟电厂-商业模式分析
4.3.9 虚拟电厂-国内主要管理平台解决方案
4.3.10 虚拟电厂-国外虚拟电厂项目实践情况
4.3.11 虚拟电厂-国内主要参与企业布局(1)
4.3.12 虚拟电厂-国内主要参与企业布局(2)
4.3.13 虚拟电厂案例-储能+虚拟电厂项目
4.3.14 虚拟电厂-华能浙江虚拟电厂+换电站运营案例
4.3.15 虚拟电厂-国网上海调度虚拟电厂案例(1)
4.3.16 虚拟电厂-国网上海调度虚拟电厂案例(2)
4.4 光储充一体站
4.4.1 光储充一体站解决方案
4.4.2 光储充一体站-方案优势
4.4.3 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技术标准
4.4.4 光储充一体站-系统结构
4.4.5 “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成本分析
4.4.6 光储充一体站-案例分析(1)
4.4.7 光储充一体站-案例分析(2)
4.4.8 光储充一体站-案例分析(3)
4.4.9 深圳超充-公共机构“光储超充-车网互动”一体化示范站
4.4.10 动力源全液冷超充支撑的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
5 换电技术和市场
5.1 换电模式-政策引导
5.1.1 换电模式-政策和标准列表(1)
5.1.2 换电模式-政策和标准列表(2)
5.1.3 交通运输部:原则同意国家电投在重卡换电站建设组网与运营示范试点(1)
5.1.4 交通运输部:原则同意国家电投在重卡换电站建设组网与运营示范试点(2)
5.1.5 换电模式-应用试点推广目标
5.1.6 换电模式-标准文件(1)
5.1.7 换电模式-标准文件(2)
5.1.8 换电模式-上海重卡换电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5.2 换电模式-发展现状及趋势
5.2.1 换电模式-介绍及分类
5.2.2 换电模式与充电模式对比及发展趋势展望
5.2.3 “车电分离+换电网络”模式发展环境
5.2.4 换电模式-推广价值分析
5.2.5 换电模式-能源价值分析
5.2.6 换电模式-商业模式价值链拆分
5.2.7 换电市场产业链
5.2.8 换电模式-商业模式分析
5.2.9 换电模式-换电站建设情况
5.2.10 换电模式-中国换电行业企业类型分析
5.2.11 换电模式-换电运营商
5.3 换电模式-乘用车换电
5.3.1 乘用车换电-乘用车主要换电技术及发展趋势
5.3.2 乘用车换电-主要参与方
5.3.3 中国换电站数量及分布
5.3.4 乘用车换电-换电业务及规划列表(1)
5.3.5 乘用车换电-换电业务及规划列表(2)
5.3.6 乘用车换电-蔚来第四代换电站案例
5.3.7 乘用车换电-蔚来&国网双向换电站
5.4 换电模式-重卡换电
5.4.1 重卡换电-重卡车型分类
5.4.2 重卡换电-重卡行业的新能源渗透率较低
5.4.3 重卡换电-换电模式是推动重卡电动化的优选
5.4.4 重卡换电-商业模式
5.4.5 重卡换电-供应链/价值链
5.4.6 重卡换电-重卡电池集中度高
5.4.7 重卡换电-主要运营商业务规划(1)
5.4.8 重卡换电-主要运营商业务规划(2)
5.4.9 重卡换电-换电站案例(1)
5.4.10 重卡换电-换电站案例(1)
5.4.11 重卡换电-换电站案例(2)
5.4.12 重卡换电-主要车型主要零部件配套
5.4.13 重卡换电-瀚川智能充换电业务案例(1)
5.4.14 重卡换电-瀚川智能充换电业务案例(2)
5.4.15 重卡换电-法兰泰克换电生态业务案例
5.4.16 重卡换电-许继电气换电站案例
5.4.17 换电模式-换电重卡发展优势
5.4.18 换电模式-换电规模化推广仍存在较大挑战
6 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市场
6.1 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市场分析
6.1.1 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行业现状
6.1.1 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参与方分类
6.1.2 中国公共充电站-分运营商
6.1.3 中国公共充电桩-分运营商
6.1.4 中国公共充电桩-主要运营商运营数量
6.2 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投建充电站
6.2.1 充电站投建-相关建设标准
6.2.2 充电站投建-投建流程
6.2.3 充电站投建-成本分析
6.2.4 充电站投建-光伏+充电桩项目的投资成本估算及收益预测
6.2.5 充电站投建-痛点和解决方案
6.3 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运营充电站
6.3.1 充电站运营-盈利模式
6.3.2 充电站运营-第三方企业运营充电桩
6.3.3 充电站运营-小蜂充电站建设运营方案
6.3.4 充电站运营-星星充电超充站方案
6.3.5 充电站运营-星星充电超充站能量运营
6.4 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聚合充电运营
6.4.1 聚合充电模式
6.4.2 聚合充电-聚合商
6.4.3 头部聚合充电公司VS重资产运营公司
6.4.4 聚合充电-聚合商盈利模式
6.5 高速公路充电站运营
6.5.1 中国高速公路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6.5.2 中国高速公路充电基础设施-分地区
6.5.3 中国高速公路充电基础设施-750V/120kW及以上直流桩占比
6.5.4 中国高速公路充电基础设施-国家政策
6.5.5 高速公路充电站-充电费用
6.5.6 高速公路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模式
6.5.7 中国高速公路充电桩-解决方案(1)
6.5.8 中国高速公路充电桩-解决方案(2)
7 主要整车生产厂商充电设施布局
7.1 蔚来汽车
7.1.1 蔚来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
7.1.2 蔚来汽车-NIO Power(1)
7.1.3 蔚来汽车-NIO Power(2)
7.1.4 蔚来汽车-BaaS模式
7.1.5 蔚来汽车-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换电站
7.1.6 蔚来汽车-RGV专利换电平台
7.1.7 蔚来汽车-充换电网络布局
7.1.8 蔚来汽车-超快充
7.1.9 蔚来汽车-车网互动
7.1.10 蔚来汽车-虚拟电厂(1)
7.1.11 蔚来汽车-虚拟电厂(2)
7.1.12 蔚来汽车-V2G
7.1.13 蔚来汽车-电池运营系统
7.1.14 蔚来汽车-加电车
7.1.15 蔚来汽车-家用充电桩
7.1.16 蔚来汽车-充电互联互通
7.2 小鹏汽车
7.2.1 小鹏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
7.2.2 小鹏汽车-充电网络运营
7.2.3 小鹏汽车-800kW液冷S5超快充桩
7.2.4 小鹏汽车-S4超快充站
7.2.5 小鹏汽车-自营充电站
7.2.6 小鹏汽车-充电设施使用流程
7.2.7 小鹏汽车-家用充电桩服务方案
7.3 理想汽车
7.3.1 理想汽车-充电设施发展
7.3.2 理想汽车-超充站
7.3.3 理想汽车-充电网络
7.3.4 理想汽车-20kW直流家用桩
7.3.5 理想汽车-家用充电桩
7.4 特斯拉
7.4.1 特斯拉-充电设施发展
7.4.2 特斯拉超充站建设情况
7.4.3 特斯拉-超级充电站分类
7.4.4 特斯拉-V4 Supercharger超充
7.4.5 特斯拉-光储充一体化超级充电站
7.4.6 特斯拉-移动充电和自动充电服务
7.4.7 特斯拉-家用充电桩服务方案
7.5 比亚迪/腾势
7.5.1 比亚迪/腾势-充电设施发展
7.5.2 比亚迪-全域智能快充技术集群(1)
7.5.3 比亚迪-全域智能快充技术集群(2)
7.5.4 腾势-腾势D9双充技术
7.5.5 比亚迪-家用充电桩
7.5.6 比亚迪海狮07 EV-800V+e平台3.0 EvO
7.6 上汽飞凡
7.6.1 上汽飞凡-汽车换电生态
7.7 阿维塔
7.7.1 阿维塔-高压快充站
7.8 北汽/极狐
7.8.1 北汽新能源-换电站布局
7.8.2 北汽ARCFOX极狐-充电网络建设
7.8.3 北汽ARCFOX极狐-超充站
7.8.4 北汽新能源私人充电服务
7.9 广汽埃安
7.9.1 广汽埃安-充电设施发展
7.9.2 广汽埃安-补电网络
7.9.3 广汽埃安-超充站(1)
7.9.4 广汽埃安-超充站(2)
7.10 吉利/极氪
7.10.1 吉利/极氪-充电设施发展
7.10.2 吉利/极氪-充电网布局
7.10.3 吉利/极氪-极氪V3极充站
7.10.4 吉利/极氪-换电服务
7.10.5 吉利/极氪-无线充电服务
7.10.6 吉利/极氪-家充桩
7.11 智己汽车
7.11.1 智己汽车-充电设施发展
7.11.2 智己汽车-公共充电网络
7.11.3 上汽智己-快充站
7.11.4 智己汽车-无线充电
7.11.5 智己汽车-家用充电桩(1)
7.11.6 智己汽车-家用充电桩(2)
7.12 岚图汽车
7.12.1 岚图汽车-VOYAH POWER六位一体充电服务
7.12.2 岚图汽车-充电网络
7.12.3 岚图汽车-超充技术
7.12.4 岚图汽车-800V平台
7.12.5 岚图汽车-家用充电桩
7.13 零跑汽车
7.13.1 零跑汽车-800V快充
7.14 哪吒汽车
7.14.1 哪吒汽车-公共充电网络
7.14.2 哪吒汽车-V2G车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
7.14.3 哪吒汽车-7kW/20kW家充桩
7.15 小米汽车
7.15.1 小米汽车-液冷超充
7.15.2 小米汽车-家用充电桩
7.16 路特斯
7.16.1 路特斯-超充网络
7.16.2 路特斯-闪充机器人
7.16.3 路特斯-光储充超充站
7.16.4 路特斯-家用充电桩
7.17 沃尔沃
7.17.1 沃尔沃-双向充电功能
7.17.2 沃尔沃-无线充电
7.17.3 沃尔沃-移动充电装置
7.18 大众汽车
7.18.1 大众汽车-充电设施发展
7.18.2 大众汽车-充电设施中国布局
7.18.3 大众汽车-大功率充电系统
7.18.4 大众汽车-V1G有序充电
7.18.5 大众汽车-机器人自动充电
7.18.6 大众汽车-家用充电桩
7.18.7 大众汽车-国外充电服务布局
7.19 宝马汽车
7.19.1 宝马汽车-充电网布局
7.19.2 宝马汽车-600kW大功率充电桩布局
7.19.3 宝马汽车-私人充电桩
7.20 主要整车厂充电桩建设情况汇总
7.20.1 主要整车厂充电桩布局概况
7.20.2 主要整车厂超充桩建设情况
7.20.3 主要整车厂家用充电基础设施安装情况对比
7.20.4 主要整车厂随车配件家用充电桩安装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