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并购Millicom的战略分析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电信与互联网研究部 2006-6-2)


一、Millicom企业概况

  Millicom成立于1979年,是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移动运营商,其总部位于卢森堡,业务涉及亚非拉16个国家。

  自今年1月挂牌出售以来,Millicom就吸引了全球众多公司的兴趣,其中包括阿联酋Investcom、中国移动、埃及Orascom、科威特MTC、挪威Telenor、以及墨西哥America Movil等。自公布挂牌出售消息至今,Millicom的股价上涨超过70%。

1、Millicom用户发展分析

  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Millicom的移动用户数相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16%,达到了990万;其中预付费用户达到937万,占总用户数的95%。

  由上图可以看出,Millicom在中美洲地区的用户发展迅速;在东南亚,由于越南移动用户在2004年第四季度和2005年第一季度的大幅减少,造成了2005年第二季度该地区用户总数的急剧下降;南亚地区,基于巴基斯坦移动业务的开展,用户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而非洲和南美地区,用户数则平稳发展。

2、Millicom运营发展分析

  2005年,Millicom总业务收入为108370万美元,同比2004年增长18%。其中,中美洲地区业务总收入为45260 万美元,同比增长48%;南美洲地区业务总收入为14110万美元,同比增长24%;非洲地区总业务收入为20440万美元,同比增长36%;东南亚总业务收入为16150万美元;南亚地区总业务收入为12070万美元,同比增长7%。

 

3、Millicom市场发展分析

  2005年,Millicom为争夺市场优势,加大了对各地区的投资。Millicom在2006年的投资额度将至少增加50%。此外,Millicom还在拉丁美洲推出了Tigo业务,并计划将Tigo业务推广到非洲市场。目前,对Millicom来说,其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Paktel(Millicom的GSM运营公司)的网络质量,如何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真正产生利润的客户上来。

 

二、中国移动并购Millicom的战略意义

1、从全球移动通信发展的趋势分析

  未来五年内将新增10亿移动服务用户,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以及非洲等地,而Millicom的业务恰好集中在东南亚、南亚、中美、南美和非洲等地区。由此可见,并购Millicom是中国移动拓展海外业务的一个重要步骤。

2、从中国移动本身特点分析

  中国移动虽然具备进行海外扩张的实力,但其业务拓展能力和国际化经营经验却比不上Vodafone等欧洲大型运营商。如此以来,在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的欧美移动服务市场,中国移动是很难获得立足之地的,因此退而求其次,把目光瞄向新兴市场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3、从发展的机会的角度分析

  根据世贸组织协议,到2007年,中国将解除所有对国内电信运营商的保护措施,届时中国电信市场将全面对外资开放。由此,电信企业必须做好应对“入世”后全面开放市场的各种准备,而中国移动海外并购、走向国际化的策略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应对的姿态。以Millicom在海外市场的实力和影响力,中国移动此次并购Millicom必将大大增强其抵御外资和抗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将为中国移动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中国移动并购Millicom的战略风险

1、整合风险

  近年来,中国电信企业的海外拓展虽然取得不断进步,但也存在着风险和困难。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惨痛的教训。在全球范围内,约有60%的并购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各国在法律、文化等上面存在的差异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些差异也使得企业并购后的资源整合成为难题。

2、经营风险

  由于Millicom是中国移动在不同的文化区域经营的第一个试点,所以不管在资源整合上还是在人员管理上都存在着风险。以网通集团(香港)为例,2002年它以新组建的亚洲网通与电讯网络商亚洲环球电讯正式签订协议,并收购了后者的大部分业务和资产。然而,在经过了几年的经营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它现在又准备出售亚洲网通。所以,中国移动怎样进行真正的国际化经营可能比并购更具挑战性。


声明:

自2005年8月1日起,PDAY网站(www.pday.com.cn)发布文稿均为原创,来自于水清木华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和产业观点。

该新闻的所有图片、表格以及文字内容的版权归北京水清木华科技有限公司所有。其中,部分图表在标注有其他数据来源的情况下,版权归属原数据所有公司。水清木华研究中心获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市场调查和公开资料。如果有涉及版权纠纷和资料保密问题,请及时联络水清木华研究中心。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已经力求本文稿内容的准确性,仅供读者参考。使用本文稿于投资目的,投资人需考虑投资风险。任何人引用本文稿数据和内容用作决策依据或投资目的,所产生的后果由客户自行负责,本中心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网络媒体引用本文,必须注明来源于水清木华研究中心。传统媒体引用本文,除了说明来源于水清木华研究中心之外,还需要通过电话、传真或者电子邮件通知水清木华研究中心(market@waterwo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