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年中国汽车发动机电子产业研究报告

报告序号:6301 字数:4.3万 报告页数:97
图表数量:94 报告语种 :中文 更新时间:06年7月
电子版(RMB):7000 纸质版(RMB):6500 英文版:USD $2200
会员价:八折    

下载WORD版本简介: 2005-2006年中国汽车发动机电子产业研究报告简介(WORD文档)

 

报告摘要

  2005年已接近尾声。与去年的低迷相比,今年国内汽车市场有了平稳的回升,由爆发式增长转向平稳发展阶段已成定局。上半年以6月份创造出的29.68万辆月销量历史新高为节点,国内乘用车市场最终延伸出了稳定上升的销量曲线,尤其是中级以下轿车出现全面增长,说明了消费者正在逐步成熟。2005年前10个月共累计销售轿车2256511辆,同比累计增长了25.05%。轿车市场走出了2004年低迷的态势,迎来了较高的增长态势。随着年底销售高峰的到来,各乘用车厂家销量纷纷上翘,11月份环比增幅普遍在10%以上,成为今年6月、9月之后的第三个销售高峰,这种增长已经超越年初的预期。与去年下半年车市一路下滑相反,今年下半年以来车市回暖势头逐渐确立,而这正是一个成熟的汽车市场所需要的。

  随着汽车市场的日趋成熟,消费者也把购车参考的重点逐渐从车价转移到汽车性能、技术及安全性方面,而这方面核心恰恰是汽车电子的体现,再加上新的汽车政策的出台,国家也开始重视汽车电子尤其是发动机电子的自我开发。

  汽车电子与普通电子产品相比,应用环境不一样,对温度、气候等的适应能力要求更高。同时,不同的汽车厂商对定制的汽车电子产品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汽车电子制造商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投入,中国大陆汽车电子的基础本来就很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汽车电子市场进一步扩大。

  另外,汽车电子产品还面临着系统开发周期长、产品寿命长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普通消费类产品的开发周期为3个月,产品寿命为6个月。但是,汽车的开发周期会长达3年,而产品的寿命则长达10年。因此,汽车电子很难跟上信息产业技术革新步伐。

  目前国内上千家汽车电子企业基本上都集中于汽车音响、车载电话、车载导航产品等技术含量相对低端的领域,真正检验汽车电子核心力量的发动机电子和底盘电子几乎100%由国外厂商或者合资企业垄断。

  尽管目前汽车发动机电子的核心技术基本上都由国外厂商掌握,但由于市场需求潜力巨大,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和配套措施的到位,法律法规的完善,国内厂商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仍然拥有巨大的机遇,大有可为。

  随着《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新政策包括:鼓励自主开发,提高国际竞争力;汽车行业要发展制造业而不是组装业;体现民族资本利益,坚持中外合资整车企业中方所占股比不低于50%的原则。无疑,这对自主发展中国大陆汽车业和汽车发动机电子来说是一种激励。新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企业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的培育与提高给予了高度重视,相信在2-3年后,会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为国产汽车配套,形成一定规模。

  如果能使用国内自主开发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会得到良好的售后服务。目前国内自主开发能够满足相当于欧Ⅱ排放标准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在技术上已不存在问题。电控发动机的开发和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开发是同步进行的,开发自主品牌的电控发动机,需要掌握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在国内实现产业化是迟早的事,所以本报告认为:在这个市场,谁动手的早,谁走在前头,谁就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十五”期间电喷系统需求表

整车
类型

每年配套量(万辆)

“十五”合计

分类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轿车

电喷

48

52.8

57.6

63.2

69.6

76

320

轻型车

电喷

5.2

5.5

5.7

6.1

6.6

6.9

30

微型车

电喷

13

14

15.5

17

18.9

20.6

68

其它车型

电喷

3

3.2

3.4

3.5

3.7

3.9

17.7

总计

电喷

69.2

75.5

82.2

89.8

98.8

107.4

435.7

来源:水清木华研究中心

  综上所述,真正希望在汽车电子领域有所作为的厂商更应该从发动机电子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入手,争取在这个供不应求的市场中获得机会。

发展趋势

国外巨头本地化生产

  当前汽车发动机电子产品大多采用进口的方式进入中国,这跟中国汽车领域的政策相悖,而且关税较高,将促使采用这种模式的汽车生产商在成本竞争方面处于劣势。基于此,大部分国际巨头加快了本地化生产的步伐,同时也是为了在国家出台有关严格控制国产化率的政策出台前,前面实行国产化生产,以保证巩固甚至拓展在中国市场中的位置。

政策环境优厚,国内厂商加快进入步伐

  汽车工业是政府非常重视的产业,而汽车电子也被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广为重视,并出台了各种优厚政策以促使本土汽车电子企业的崛起。另外,在汽车制造领域,民营汽车制造商奇瑞、吉利成功打破国外巨头垄断中国轿车市场的格局,促使部分有能力的本土厂商抓住机遇进军汽车电子领域。

  在国际市场上独领风骚的发动机厂商也是经过巨额的研发投入、持续的技术创新,才在汽车中最为复杂的发动机领域奠定了实力。须知,德尔福每年的研发投入在十几亿美元。即便是在国内的合资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也微乎其微。即便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能否被市场接受,这其实是更加现实和更为迫切的难题。发动机质量、控制精度要求很严格,控制领域需要专门的Know How和大量的现场试验,不是设计出来就能被市场接受的,至少要经过三年的各种苛刻条件的考验。发展我国自己的发动机产业,这不仅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的支持,并且还需要汽车产业链相关环节的配合。在这方面,需要有雄心、有想法、耐得住风险、守得住寂寞的企业。

  《2005-2006年中国汽车发动机电子产业研究报告》对汽车发动机电子产业的过去、现状、未来进行了全面翔实的分析阐述;对汽车发动机电子产业的市场需求、环境、前景进行了透彻的剖析;对汽车发动机电子厂商、竞争格局、发展动态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汽车发动机电子技术现状、走势进行了预测;对汽车发动机电子产业国家政策、政府态度进行了总结分析。

 

正文目录

第一章 2005年中国大陆地区汽车市场现状
1.1 2005年中国大陆地区汽车市场现状
第二章 中国大陆地区发动机生产厂家现
2.1 2004年中国大陆地区发动机生产厂家现状
2.2 2005年1-10月份中国大陆地区发动机生产厂家现状
第三章 汽车发动机电子产业概述
3.1 汽车发动机电子市场现状
3.2 汽车发动机电子技术现状
3.3 汽车发动机电子产业趋势
第四章 汽车发动机电子分类与市场
4.1发动机控制系统(EMS)
4.2电子燃油喷射系统
3.3 电子点火系统
4.4 电子油门系统
4.5 电控可变排量系统
4.6 电控可变进气系统
4.7 电控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系统
4.8 电控EGR(废气再循环)
4.9 电控电动风扇
4.10 电子控制单元ECU
4.11 传感器
第五章 国外汽车发动机电子厂商
5.1 德尔福
5.2 博世
5.3 伟世通
5.4 电装
5.5 法雷奥
5.6 西门子
5.7 摩托罗拉
5.8 英飞凌
5.9 瑞萨
5.10 飞利浦
5.11 NEC
5.12 德州仪器
5.13 ST(意法半导体)
5.14 东芝
5.15 日立
5.16富士通
5.17 霍尼韦尔
5.18 康明斯
5.19 珀金斯
5.20 依维柯
5.21 玛涅蒂?玛瑞利
5.21 其它公司
5.21.1万国卡车与引擎
5.21.2 三菱
第六章 汽车发动机电子产业机遇与挑战
6.1 市场需求分析
6.2 市场环境分析
6.2.1国外企业垄断发动机电子技术
6.2.2国内企业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
6.3 发展前景分析
6.3.1 行业竞争的内在驱动
6.3.2 节能环保的外在驱动
6.3.3 技术进步的巨大促进
4.3.4 政策扶持的推动作用
第七章 总结建议
7.1 国外厂商总结建议
7.1.1 国外厂商的优势
7.1.2 国外厂商面临的挑战
7.1.3 国外厂商的发展建议
7.2 国内厂商总结建议
7.2.1国内厂商的发展劣势
7.2.2 国内厂商的发展优势
7.2.3 国内厂商的发展建议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部分图表目录

图目录
图1-1 2005-2020年汽车需求量与保有量预测
图1-2 2004-2005年国内汽车平均价格图
图1-3 2004-2005年国内汽车进出口对比图
图2-1 2004年汽车发动机厂商产量比例图
图2-2 2004年汽车发动机厂商销量比例图
图2-3 2005年1-10月份国内大陆地区汽车发动机厂商产量比例图
图2-4 2005年1-10月份国内大陆地区汽车发动机厂商销量比例图
图3-1 2002—2010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产值走势图
图3-2 汽车电子在整车上的分布
图3-3 2003—2007年中国汽车发动机电子市场规模
图4-1 2004年国内主要EMS厂商市场占有情况
图4-2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方案:
图4-3 传统油门与电子油门系统原理对比
图4-4 电控可变排量系统工作原理图
图4-5 电控可变进气系统工作原理图
图4-6 电控EGR工作原理图
图4-7 电控电动风扇工作原理简图
图4-8 2000-2005年全球车用传感器市场规模
图5-1 北京德尔福万源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公司2003-2005年销售业绩图
图5-2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2003-2005年销售业绩图
图5-3 1998年-2004年天津电装电子有限公司销售业绩图
图5-4 瑞萨车用MCU全球市场占有率
图5-5 马瑞利动力系统(上海)有限公司2003-2005年销售业绩图
图6-1 2000年-2005年中国轿车电喷系统市场需求
图6-2 2005年国内点火系统市场需求
图7-1 国外厂商路线图
图7-2 国内厂商路线图

表目录
表2-1 2004年国内大陆地区汽车发动机生产厂商产销量前10家
表2-2 2005年国内大陆地区汽车发动机生产厂商1-10月份产销量前10家
表3-1 汽车发动机电子技术一览表
表3-2 国内有能力进行EMS系统开发的企业
表4-1 使用发动机控制系统的优点
表4-2 2004年国内主要EMS厂商产量及生产情况
表4-3 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分类和优点
表4-4 全球各国电子汽油喷射系统装车率列表
表4-5 “十五”期间电喷系统需求表
表4-6 2004年国内主要电喷厂商产量及生产情况
表4-7 电喷系统国内外水平差距
表4-8 2005年1-10月份电喷装置进口情况一览表
表4-9 电子点火系统分类和特点
表4-10 “十五”期间电子点火系统需求表
表4-11 点火系统国内外水平差距
表4-12 欧洲著名高技术气门机构供应商及其客户
表4-13 ECU功能模块表
表4-14 目前汽油机电子控制系统常用的传感器
表4-15 目前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常用的传感器
表4-16 国内主要发动机用传感器厂商产量及生产情况
表5-1 德尔福集团在华主要客户
表5-2 德尔福汽油发动机市场占有率分项列表
表5-3 德尔福集团在华企业列表
表5-4 博世在华主要客户
表5-5 博世在华企业及联系方式
表5-6 中国企业与博世合资的公司及其特点
表5-7 伟世通在华企业及其客户
表5-8 2005年伟世通在华战略性投资
表5-9 日本电装最新燃油系统产品及其特点
表5-10 日本电装主要客户
表5-11日本电装在华企业一览表
表5-12 法雷奥集团核心业务列表
表5-13 法雷奥发动机冷却系统主导产品
表3-13 法雷奥集团在华主要客户
表5-15 西门子威迪欧主要产品
表5-16 西门子威迪欧在华主要客户
表5-17 西门子威迪欧在华企业及联系方式
表5-18 摩托罗拉在华及世界主要客户
表5-19 摩托罗拉电子燃油喷射系统产品分类及特点
表5-20 英飞凌微处理器产品分类及特点
表5-21 英飞凌在华企业及联系方式
表5-22 瑞萨发动机微控制器产品分类及特点
表5-23 瑞萨在华企业及联系方式
表5-24飞利浦汽车半导体领域主要客户
表5-25 NEC发动机电子主要产品及客户
表5-26 NEC半导体在华企业及联系方式
表5-27 德州仪器中国合作伙伴
表5-28 德州仪器微控制器产品分类及特点
表5-29 ST汽车半导体领域主要客户
表5-30 ST发动机电子应用分类
表5-31 东芝半导体主要产品
表5-32 东芝在华机构及联系方式
表5-33 日立在华汽车企业及其联系方式
表5-34 富士通半导体在华主要机构及业务范围
表5-35 霍尼韦尔主要业务列表
表5-36 霍尼韦尔汽车传感器产品种类及其功能
表5-37 霍尼韦尔发动机传感器产品种类及特点
表5-38 康明斯在华企业及业务范围
表5-39 珀金斯主要产品及特点
表5-40 NAVECO发动机产品及特点
表5-43 马瑞利动力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在华主要客户
表5-41 三菱在华合资发动机企业、产品及客户
表5-42 三菱汽车在华机构及联系方式
表6-1 电喷系统国内外水平差距
表6-2 点火系统国内外水平差距
表6-3 促进汽车发动机电子发展的四大因素
表6-4 全球各国电子汽油喷射系统装车率列表
表6-5 部分新技术新产品在发动机电子中的应用
表6-6 政府扶持的推动作用
表7-1 国外厂商的优势
表7-2 国外厂商面临的挑战
表7-3 国外厂商的发展建议
表7-4 国内厂商的发展劣势
表7-5 国内厂商的发展优势
表7-6 国内厂商的发展建议

 



下载WORD版本简介: 2005-2006年中国汽车发动机电子产业研究报告简介(WORD文档)

购买联系: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c)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 京ICP证020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