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引用我中心研究成果

 

DESIGN:手机变脸

-------------------------------------------------------------------------------

Cww.net.cn 2004年5月8日 13:34 通信世界
文/张南

这是一群与众不同的人。

未来流行的手机款式锁在他们的抽屉里。

不断地换手机是他们的工作。

手机在别人眼里是一样工具,但在他们眼里是一件艺术品。


一个年轻的行业

郑城翔,一个30岁左右、略显腼腆的马来西亚籍华人,德信无线通讯公司旗下北京赛福同舟科技公司ID(工业设计)总监。1996年从英国Joughborough大学ID专业毕业以后,在新加坡工作5年,2001年来到中国,先后在上海和北京工作,从事过家电、IT产品、无线通讯等产品的设计。

与手机设计的结果表现于台前恰恰相反,手机设计公司正好潜伏于幕后,亦不为外界所注意,以致于记者找到它们颇费周折。究其原因,除了工作性质以外,与手机设计的历史短有关。中国有手机设计公司只有4年时间,中电赛龙是最早的一家。目前中国最大的手机设计公司就是郑城翔的“东家”――成立于2002年7月的德信无线通讯公司,它由10来个从摩托罗拉公司出来的年轻人创办的手机研发公司发展而来,现在规模已经发展到600人,下属4家独立运作的手机研发公司。目前中国大陆一共有10多家提供整体设计方案的手机设计公司,仅做外观设计的则有100家左右,但其中比较活跃的有20到30家,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这3个通信人才密集的地方。有一定知名度的有中电奥盛、万众通讯、嘉胜联侨、上海禹华、上海龙旗等。手机设计公司一般有几百人规模,仅仅做外观设计的公司规模小得多,常常只有10多人。除本地公司之外,活跃在中国大陆市场上的还有一些韩国、台湾设计公司。

手机设计与汽车设计、家具设计、电脑设计甚至手枪设计等,都是工业设计的范畴。赛福同舟公司副总裁蔡晓农告诉记者,手机设计分为软件设计、硬件设计、机械结构设计以及外观设计4个部分。外观设计在手机设计里最外露、用户能直接感觉到的部分,其工作量实际只占整个手机设计的10%-15%。

郑城翔所在的部门部门共有11人,他们主要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省级美术学院,由于手机设计行业的历史并不长,他们大多都是一毕业就加入的。“他们的工作是将市场流行趋势和手机特点进行结合。因为他们在学校里也有不少设计产品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对手机工艺和材料有了比较好的把握后,专业技能便会迅速提高。一般具备两年工作经验后,他们就会成为相当不错的设计师。”蔡晓农说。

Design House(业界对手机设计公司的惯称)ID部门的年轻人们在学校中攻读的不完全都是工业设计专业,以赛福同舟为例,也有平面设计、装潢等。学平面设计的学生更多地从事手机的平面设计,如屏幕、菜单的设计,工业设计的工作内容是产品的立体造型。目前这方面的人才相当紧缺。

当然,现实层面的外观设计过程并不止于一张图纸。据介绍,外观设计的工作团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前面提到的专业的设计人员,另一部分是项目跟进人员,他们的工作是跟模具厂商、手板厂商、键盘厂商沟通,因为外观设计并不能凭空画出来,它要求设计者对产品材料、工艺有初步了解,换句话说,它必须是可实现的。比如说,是用金属键还是塑料键,电镀要镀到什么样的效果,需要什么的工艺来配合,等等,这些和用户的感觉息息相关。

此外,如果再宽泛一些,用户界面(实际上属软件设计的一部分,但它是直接面对用户的),甚至一部分与外型关系密切的内部机械结构也可归入外观设计。

“在校学生做的东西是可以借鉴的,他们以研究性质为主,我们则以出最终产品为主。我觉得两者结合起来会比较好。不过,这样产品的研发周期会较长。”郑城翔说。

手机产品的设计有厂家自行设计与外包两种形式,第一种更多一些,但即使是自身拥有设计队伍的手机厂家,因为产品线长,也会与设计公司合作,NEC、联想都是例子。与厂商自行设计相比,设计公司设计机型在资源配置上更为优化,因为设计公司做完一个项目以后,在同一个平台上还可以做很多款机型,提供给不同的厂商。

  一般来说,ID公司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首先,市场部和客户接触,客户会界定一下所要设计的手机的“市场定义”,即针对的人群,价位,是女性型、年轻型,还是商务机型,有的客户还会要求产品像市场上的什么款式,把什么产品当作假想敌;ID部门根据市场定义作相关调研,查阅有关资料,然后进行草绘;接下来从多种草图中,挑选3到4个方案在电脑中进行二维渲染,提供给客户挑选,客户选中满意的方案后,设计人员就此画出三维外观图;最后根据三维图做出模型(这一步骤可能会有根据客户意见进行再修改的过程)。全程需要1个月左右。而手机整体设计则耗时6到8个月。

外观的胜利

手机的外观成为影响销路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只有五六年时间。

在早期“大哥大”的时代,摩托罗拉、诺基亚的产品都是“大砖头”。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技术所限,另一方面,这也是每一种产品处于童年时期共同存在的情况。由于主导厂商都是提供此类产品,给用户的感觉就是“生来如此”,似乎手机就只能是这个样子。厂商间的竞争重点在于做小,而不在于外观,“掌中宝”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这一趋势逐渐显露其弊端,因为手机不可能无限度地做小。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三星手机的出现是个分水岭。专业人士一致认为,三星手机在技术上并不尖端(实际上普通用户对这一点也感觉不到),却备受市场追捧。手机巨头们开始意识到外观的精致与做工的精细对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手机厂商开始重视外观设计。

早期各种主导品牌在设计上尽管雷同,但也有不同的风格偏好。如摩托罗拉多为翻盖儿型,诺基亚、爱立信则倾向于直板手机,两种风格曾各领风骚。比较能生动反映出这种区别的是当时一首“民谣”:“第一档的上翻盖儿,第二档的下翻盖儿,第三档的没翻盖儿”,而这三种“档次”恰好代表手机的三个价位。这句话很准确地反映了当时市场流行取向,以及摩托罗拉占绝对优势时的状况。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与倡导活力、亲和、年轻的爱立信、诺基亚的崛起有关,而它们是基本不做翻盖儿的。这样,是否上翻盖儿对年轻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一个老套的话题。不过,在当时国内的二三级城市,人们还是喜欢翻盖儿的。

但后来翻盖儿手机能够保持主流的地位,原因便是韩国手机的异军突起。三星的特点是做工精细,尺寸较小,它进入中国市场初期也是做翻盖儿机型,因此翻盖儿机在市场上重新树立起高端的形象。从三星开始,国内市场开始出现各种品牌争奇斗艳的态势,再也没有出现某一种机型独霸天下的局面。

此时,日本产品也在中国打开了一些销路,该国产品强调大彩屏,高功能,但其高功能在中国目前的网络条件下无法实现,所以在中国市场上最吃香的仍是韩国手机。

目前手机市场出现一种新走向,那就是韩国原产手机减少,但韩国样式仍大行其道。其原因是,韩国手机价格很高,抑制了一部分需求,但是,韩国专业的ID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越来越多,大概有五六家 ID公司与国内的波导、TCL、熊猫有长期合作。这些外观设计公司走俏的现象也说明,中国市场还是认可韩国的外观设计的。

韩国手机的胜利,主要是外型的胜利。它因此开启了一个时代。人们看到,连“千年不变”、执着于直板机的诺基亚也于最近推出了翻盖儿机型。

当然,即使是外观设计公司,也不认为外观是惟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蔡晓农认为,外观达到可接受的限度之后,就不看外观了。所以,只要外观不要做得其丑无比,在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下,总是会找到它的买主。“老百姓一开始是看外观,外观打过70分以后,就不看外观了,比价格了,这里有一个可接受程度,没达到这个可接受程度都被淘汰了。”

中西设计的差异

设计是面向用户的,所以它和文化息息相关。“界于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原则一直被工业设计界奉为圭臬,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中国市场和欧美市场的手机差别很大。中国用户把手机的大小、厚薄看得很重,这一因素成为影响手机销售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在欧美,人们并不把手机当作时尚消费品,而只是把它当作工具而已,以实用为主,至今还有很多人使用的是那些很普通的、对国内用户来说可能3年前的机型,像诺基亚、爱立信风格的直板手机。

另一方面,时尚是有地域差异的。欧洲人认为时尚的样式,东方不一定作同样的判断。以西门子为例,该公司的手机在欧洲是相当时尚的,市场份额占到16%-24%,但在亚太地区就低得多,西门子品牌在中国手机市场排位最高时是第3,但那已经是两三年以前的事了,现在已经下滑不少。

此外,轻薄型手机独受东方人看好,还与人种有关。欧美人体型较大,手机太小了用起来不方便。

不过,在重外观这一点上,全球手机市场正在出现“东风西渐”的趋势,东方市场正在领导着世界潮流。诺基亚、西门子已经开始做翻盖机,摩托罗拉本来就是做翻盖儿型的,自然不会落后。其实在本地化方面摩托罗拉一向表现优异。该公司人称是“没有风格”,因为它的设计都是与当地公司进行合作。

手机设计的中西差异还表现在设计理念与方式上。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用品的要求已由单纯的产品基本功能的满足,向高品质的完美感受转移。而产品品质的提升取决于设计师对产品的理解与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实力强大,基础扎实的手机巨头在这方面让一般手机厂商难以望其项背。

手机巨头的项目周期相对较长,因此能够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它们还会投入相当的资源进行概念创新。相比之下,手机巨头在时间上的投入、人力物力的投入是中国国产品牌难以企及的,后者更多以短平快的项目为主,这就产生了先天的差距,为了降低市场风险,它们只能跟着别人走。

上述情状还使国际巨头较易说服消费者,并持久处于引领潮流的优越地位。一位专业人士说,摩托罗拉V70款式的手机如果由一个国产手机厂来推的话可能会推不动,但由于有摩托罗拉的品牌、市场投入,市场效果就非常好。大厂商与小厂商之间的鸿沟在短期是没法消除的。

郑城翔表示,设计公司也常常会鼓动国内厂商,希望他们也尝试做做一两个前卫产品,因为也许只有这样中国的设计才能走出一条路。

国产手机跟国外存在的差距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国内的工艺配套水平上。比如漆,没有韩国的那样精细;抛光水平、键的质感,都存在差距。复杂一点的工艺也只能在日本、韩国进行,但这又加大了成本与周期,厂家不得不综合考虑。这是整个行业的工艺水平的差距,就不单是外观设计所能决定的了。

设计向何处去?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有关研究表明,手机厂家的生产方式有四种层次,第一层次生产方式是贴牌或组装(SKD或CKD);第二层次的生产方式是设计方案级;第三层次的生产方式是模块级和硬件平台级;第四层次的生产方式是芯片级生产,全球有这种能力的手机厂商仅有10家左右。 国内品牌企业大多数还处于第一层次或第二层次。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手机设计对国产厂商提高市场份额有很大的意义。

其实,国产厂商迎合本国市场应该有更大的优势。国产手机之所以近两年出现很好的发展势头,盖源于此。欧洲厂商的设计有些不单是为中国市场设计的,而是面向全球的。比如,对欧洲市场来说,蓝牙、三频等都是最基本的配置,但这些功能在中国没多少实用价值,而只会平空增加成本。国内厂商就干脆把它们砍掉。

但在外观设计上,国内厂商还是存在不小差距。每年的CeBIT上有一个IF大奖,国产手机产品至今与该奖无缘。

外观无疑是重要的。但在手机设计里,片面强调外观容易走进两个误区。 第一是部分与整体相割裂的误区。外观是整体设计的一部分,不能完全把它与其它要素割裂开来。如果一个厂家要做新潮的滑盖儿机,没有硬件水平的支持,就只是纸上谈兵,因为滑盖儿机要求内部结构非常小。硬件有时候起决定性作用,在硬件达到相当技术水平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做各种新鲜的外观。一位专业人士介绍说,韩国有一些顶尖的ID公司,做一些概念性ID时,有国内公司买过来后,才发现难以在硬件上实现。

第二是走偏门的误区。厂家进行外观设计时要在实现效益的情况下考虑新潮的外观,走偏门有一定的风险。西门子的“时装系列”在欧洲市场颇受追捧,有的手机挂在胸前像个拉开的抽屉,这种前锋派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不太成功。 鉴于目前较为激烈的竞争形势,赛福同舟公司副总裁蔡晓农对处在成长阶段的国产手机厂商提出如下建议:首先要把握用户心理,外观是决定产品销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做不到非常精致,也要在尺寸上设计得称心一些,薄一些,小一些;第二,采用一些体现外观与功能相结合的形式,比如卡片机,化妆盒手机等,纯粹为外观而外观,是不会成功的;第三,设计要注重整体感,比如有的手机厂商由于没有注意这一点,杂糅不同设计元素,外面是商务型的,打开以后是女性型的,显得不伦不类。蔡先生认为,夏新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它推出的男性手机有较强的线条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手机市场的发展史告诉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风格的厂家终将被淘汰。

参考出处:

http://www.cww.net.cn/CwwSpecial/Article.asp?id=12207


 

 
版权所有(c)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 京ICP证020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