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界 日期:2011-03-17
赛迪顾问近期发布的报告称,预计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重点。对于国产IT终端商而言,腾飞的机遇充满了挑战。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预示着:IT终端商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远去,产业的发展将取决于终端商、运营商、用户体验,甚至是内容提供商等各节点的协调与磨合。
今年的两会,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关键词屡次被与会的IT业代表提及,联想CEO杨元庆畅谈转型移动互联网。与此同时,即将全面到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智能化终端应用成为今年两会的一大亮点。移动互联网蕴含的巨大商机由此展露无遗。
移动互联网时代将全面到来
处于国内IT终端商龙头地位的联想公司,正在千方百计的设法抓住移动互联网这一机遇。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前景,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CEO杨元庆非常乐观,他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企业优势将更加明显。杨元庆表示,我国应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并建议将其列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的战略性产业。杨元庆在两会提案中建议,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来促进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除了导向性政策和资金扶持外,希望政府采购应优先考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企业,加大相关产品的采购。
事实上,从近两年的发展来看,联想一直在朝着移动互联网方向迈进,算是国内较早提出移动互联网战略的终端厂商之一。据悉,联想集团在2010年4月份公布移动互联网战略,并预计未来五年移动互联网业务将占其收入的10-20%。随后在4月,联想推出了直接与iPhone竞争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乐Phone。目前,乐Phone的销量已经超过45万部,第一代平板电脑产品乐Pad也将于本月底上市,并将有可能在年内推出乐Pad2。
当前,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已形成苹果、谷歌、微软联盟诺基亚的“三足鼎立”格局。眼下,苹果iPad直降千元的举动,无疑是向国产平板电脑的低价优势“宣战”,此举势必掀起新一轮的平板电脑争夺战。不论是从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商机前景还是从激烈的竞争格局来看,以联想为代表的国产IT终端商都需要探寻新的发展思路。
平板电脑大战改写终端格局
目前,平板电脑已经成为继PC、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大类IT终端产品,自去年始就已“大行其道”,今年更是风光无限。仅仅1年的时间,平板电脑就一跃成为去年整个IT界的最新宠;步入2011年,国内外各大权威机构均发布分析报告预测,平板电脑将在今年呈爆发式增长,且这一旺盛增长趋势将至少持续到2015年。全球著名的德勤咨询公司甚至在其年度预计报告中指出,平板电脑将取代笔记本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产品,今年企业用户将消化掉平板电脑出货量逾25%的市场份额,明年该数量还将继续上升至少25%。
平板电脑此番大热的态势,必将影响PC产品的销量。尽管业内的意见普遍倾向于平板电脑不会取代PC和智能手机,但是平板电脑的份额还是继续上升。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去年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1700万台。今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公司开始推出各自的平板电脑产品,销量将会比去年增长162%。相对于平板电脑的增速,全球PC的出货量或将大大受挫。有市场分析机构预计,今年全球PC出货量预期为3.878亿台,同比增幅由15.9%下调至10.5%。
此外,随着运营商对IT终端的补贴投入越来越大,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竞争也趋于多元化。据悉,中国电信于去年6月率先推出平板电脑“天翼LifePad”;中国移动推出采用自主Ophone系统的TD平板电脑;而中国联通(600050)除与中兴等厂商合作推出平板电脑外,最近又推出了沃Phone智能手机。
谁也不能否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平板电脑将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IT终端商与运营商又一个竞争的“厮杀场”。就这一点来说,这也不失为IT终端商转型移动互联网的突破口。
IT终端商纷纷寻求转型出路
移动互联网把IT终端商、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紧密的拴在了一起,产业的转型对IT终终端商提出了新的要求。
联想CEO杨元庆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共赢”前景,这或许也是众多国产IT终端商未来努力的方向。杨元庆说,联想未来将坚决推进移动互联网战略,立足最好的硬件终端制造,打造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让广大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基于我们的硬件平台来提供服务,这是我们的理想。
据悉,今年年初,联想专门设立了移动互联和数字家庭业务集团,新集团旨在研发移动互联网终端。分析人士指出,在发力移动互联网已成为联想内部一致认可的目标这一背景下,借助民族品牌的优势,联想从集团支持、研发力量到民心向背可谓尽占优势。
不单单是联想,国内其他知名IT终端厂商也都在瞄准移动互联网。国内众多知名PC及手机厂商都推出了自家的移动互联网终端。除了借助全国两会而已知名度倍升的E人E本外,还有华为IDEOSS7Pro、中兴V9、爱国者aigopadN700等。
面对逐渐兴起的平板电脑市场之争,国产品牌已开始奋起。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预示着,IT终端商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过去,产业的发展将取决于终端商、运营商、用户体验,甚至是内容提供商等各节点的协调与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