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移动通信 日期:2011-04-13
支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欧美已经有完整的信用卡支付体系,香港八达通卡则借助公关交通系统逐渐扩张,这一模式也已被大陆很多城市所采纳。但在大陆现金支付仍在人们日常支付中占据最大份额。近年来几大运营商不再甘心于做管道,纷纷进入支付领域,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与银联共建手机支付平台,中国移动更是大手笔入股浦发银行,那么通信运营商在手机支付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一、抛开手机谈电子支付
手机支付从本质上讲是非现金支付的中的一种电子支付方式,消费者不用直接支付现金,而只要在消费地作一个确认消费的行为,电子支付系统后台即实现资金划转,省去现金交易的麻烦,同时也便于国家税收等部门监管。捧着一捆捆现金买房的情景估计在发达国家估计是不会出现的,如果大额支付均通过电子化完成,核查官员财产想必就是很简单的事了。
非现金支付离不开消费者和商家,电子支付平台作为一个中介平台,方便了买卖双方交易的同时更促进商业信用(如信用卡透支)从企业向个人延伸,提高整个国家的资本使用效率,因此一切大规模的电子支付只有通过金融系统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支付宝之类虽然积累了大量沉淀资金,但要是挪用去做投资除了要承担市场风险在法律和金融监管上更是盲区,所以大头也只好存银行赚点利息。
二、为什么在中国金融系统未能主导电子支付
本人并非金融业人士,受个人知识所限结论比较偏颇请见谅。
说金融系统未能主导可能有些夸大,应该说在个人消费领域特别是小额支付领域,在金融系统外确实留出了一大块市场,下面以支付宝和市民卡为例简单说明。
1、银行多头化
中国银行业目前仍以存贷差为主要收入来源,存款指标层层下压,虽然中国银行卡普及程度并不低,但不同银行间跨行以及异地转账费用高,部分银行还以安全性为名要求用户购买U盾才能开通转账及支付功能,人为设置资金流出门槛,将存款留住。
本人曾在《移动MM,搭建移动互联网时代长尾交易平台》一文中叙述过支付宝的成功经验:其一是在缺乏信用的中国创造性地扮演了信用中介的角色,货到验收后卖家才能拿到钱的模式大大降低买家的顾虑,促进交易的达成;第二则是在建立初期钻了银行漏洞,变相实现了资金跨行、异地转账零成本,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最初用支付宝并不是有真实的交易,而只是为了规避转账手续费。
2、银联管道化
又是KPI惹得祸。各大银行层层下达办卡任务,还联合一些商家推出刷卡优惠活动,力度有些还蛮大,于是消费者冲着各种优惠办卡,然后为了达到免年费要求头疼得凑刷卡次数。其实一张银联卡足以应对大多数支付需求,但却演变为在不同的店要用不同的卡,银联沦落为默默无闻的管道。当然这个管道比通信运营商更垄断,收费也高,结果有些小店有POS机还引导消费者现金消费。
在美国人人知道VISA卡,但在中国只有牡丹卡、金葵花,连支付宝都已经雄心勃勃要在口碑卡上加载现场支付功能,不知道中国“银联卡”还要等多久。
3、商家地方化
实体商家肯定是本地化的,但是在中国“本地政府”化的商家尤其多。集身份证明、公共交通、医疗社保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功能为一身的地方性市民卡将银联拒之门外。在到达一定用户群后市民卡还开始利用其半官半商身份向其他普通商业领域扩展。不少地方市民卡已经可以在商场、电影院等大众消费场所消费,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银行卡。
4、商家虚拟化
再回到支付宝。在淘宝上购物时,由于有了这个信用中介,买方并不是太在意卖家的所谓资质,大企业还是小零售商甚至个人,反正是验货后再付钱,还能给个评价。但反过来,如果是银行来开个网上商城,则必须对网络卖家的资质进行验证,否则卖假货、偷税漏税等等问题都会接踵而来。就好比一个夜市可以聚集一批卖三无产品以及盗版光碟的小商小贩,买家也不会对夜市产品抱有太高期望,但一个装修豪华的大商场,即使还是卖地摊货,也无形中对产品质量承担了一份责任。
三、通信运营商与电子支付
1、用手机支付捆绑用户是伪命题
运营商从一开始就在参与电子支付,POS机上的SIM卡,淘宝用户的网线,但是运营商这个管道比起银联更透明、更廉价,于是运营商又在电子支付上提出手机支付的概念,即使不能短期取得盈利,起码在通信业激烈竞争环境下先捆绑住用户。
如何捆绑?技术上将支付模块与手机甚至是与SIM卡做在一起,在中国移动内部甚至还出现RF-SIM卡和SIM-PASS卡两种标准之争。但是运营商即不垄断商家资源,也不存在金融优势,电子支付又是一种对网络带宽要求不高的互联网业务,除非与其他电子支付平台排他性合作,或者给其他支付系统断网,短时间内难以壮大到可以捆绑手机用户。目前的一开通方案通过高成本在部分企业和学校推广,相当于花大代价购买企业(学校)内部垄断的考勤、支付等系统使用权来达到捆绑用户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的通过手机支付来捆绑。而一些和市民卡中心的合作方案则很难做到排他,更是话费每用户(更换SIM-PASS卡)100元左右的高额成本帮各地市民卡中心拓展业务,且很难实现跨地区。而中国移动自己的RF-SIM卡方案由于POS机更换难度大,商户发展严重滞后,已经被很多省市抛弃。
其实,将支付模块和SIM卡连在一起不仅成本高而且完全没有必要。若要捆绑用户,承诺在网开通业务即可,若要实现一些查询和操作功能,完全可以通过手机/POS机上网查询后台数据库实现。电子钱包(将资金余额直接存储在手机支付模块,不需联网而由POS机直接扣款)这种离线支付方式不仅不安全,更是在互联网不普及的时代才采用,而在3G时代已经没有必要。
2、如何实现手机支付
银行卡刷POS机是为了确认持卡人身份,手机本身即可实现,无需专门的支付模块,至于确认支付,更是可以通过发送验证码、回复短信、手机直接点击支付链接等多种形式实现,POS机打印凭单签名都显得多余。互联网时代没有联网电脑的商家少之又少,或者一部智能手机也足以应付消费订单的发起,POS机都已显得多余,运营商又何须争论采用哪种POS机标准。
在账户设计上,在话费账户外设置单独的支付账户,传统的充值优惠活动仅限于话费账户,支付账户的金额可以自动扣话费。运营商可以利用比游戏点卡还广泛的社会渠道销售支付账户充值卡,为降低风险可以不直接返点,而通过赠送小额话费的方式实现返利,例如每张100面值充值卡=98元支付账户金额+2元话费账户金额,代理商提卡价为98元。如此则可绕过银联,实现支付账户充值。
3、现阶段手机支付发展策略
手机支付首先是小额支付。前文已叙述非金融机构无法获取信用收益,用手机做大额支付既无优势更存在风险。在商户发展上,整合12580、彩信折扣券等业务,用变相广告的方式获取商户较为优惠的折扣,如省一点、团购网等的模式,稳步建立商家联盟。
手机支付更有用武之地的则是手机应用领域。本人在《移动MM,搭建移动互联网时代长尾交易平台》一文中曾经提出过移动MM、联通沃商城以及现在最火爆的APP Store都是无需物流的数字化产品交易平台。随着版权保护的不断加强,诸如手机音乐、手机阅读、手机视频、手机游戏等市场规模将会加速成长,相比APP Store在支付上需借助银行等支付中介,运营商自己的手机应用商城与手机支付天然紧密结合,将话费账户和支付账户分离后SP套利风险大大降低,培养用户手机支付习惯后同样可以引入非数字产品,进入传统网购业务。
在支付领域,运营商既是后来者也不具备绝对优势,从简单入手,从熟悉的领域入手,才能摆脱透明管道命运,占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