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11-09-09
又一国内互联网巨头将涉足智能手机领域——9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百度世界大会2011”上,百度推出了旗下移动终端软件平台“易”。“易”平台的属性、内建浏览器和软件商店的模式,相当于手机操作系统,依赖“易”平台的首款手机将于11月正式推出。百度CEO李彦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已与一家国际手机厂商达成了协议。而外界普遍猜测这家国际厂商是戴尔。
最近两个月,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异常热闹,多家传统互联网公司宣布进军智能手机领域——7月,新浪与手机商宏达电 (HTC)联合发布了专门支持新浪微博的手机,腾讯则与华为结盟推出全是绑定腾讯服务的手机,阿里巴巴与手机商天语合作推出“阿里云”手机;8月,小米科技推出配备自主开发ROM系统的 “小米手机”;9月,雅虎与日本第三大移动运营商软银合作推出的一款智能手机将面市。
尽管进入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互联网巨头们显然都意识到现在智能手机行业“有戏”。国内智能手机领域是否迎来好时机?进入手机领域的互联网企业靠什么赚钱?未来会不会产生新的行业“大佬”?
“进场”正值好时机
在餐厅、地铁里、公交巴士里、机场……你随处可见手握智能手机,收发邮件、上网聊天或者打游戏的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数据称,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超过65%,达到3.18亿。最新预计显示,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将突破4000万部的销售量。互联网巨头们显然都意识到现在智能手机行业“有戏”,腾讯CEO马化腾甚至发出“未来互联网超过一半的流量和使用时间将是从移动终端上产生的”的预测。
海外互联网“大佬”的动向也“激励”着国内互联网企业。6月,使用谷歌Android系统的手机用户数量,一度超过近几年使用苹果iPhone的用户数量:8月,谷歌收购老牌手机商摩托罗拉移动业务。
于是,各大国内互联网公司纷纷联手手机厂商,欲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分一杯羹——从百度、新浪、腾讯、阿里巴巴、雅虎的涉足就可见一斑。
整个互联网企业对智能手机行业的热衷,在这次的百度世界大会上也能看出。上午是李彦宏的重头演讲,尽管气势依旧,但仍然让人感觉不如去年与前年提出“开放”与“框计算”时那般惊艳,反倒是下午的“移动互联网论坛”成了备受关注的热点。可容纳千人的会场坐满了人,还有几百人一直站着听完了近三个小时的会议。据说,来参加这次会议的大都是互联网企业家、网站站长等业内人士,而门票多为出售,而非赠送,最低票价为300元。
风投对智能手机领域的兴趣也证实了互联网企业的判断。清科集团CEO倪正东将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比作“金矿”。他说:“2000年前后曾有一波电子商务投资的浪潮,如果你没赶上不要紧,2005年又有了Facebook和Twitter,如果你又错过了,也没关系,只是千万别错过眼前的这一波移动互联网,因为移动互联网行业现在有巨大的机会,是不容忽视的金矿。”
通信专家、飞象网总裁项立刚认为,现在正是互联网企业“进场”的最佳时机,不早也不晚。中国3G牌照颁发已经3年了,市场上出现了2000元以下、甚至是1000元左右的智能手机,智能手机行业今年年底前会进入爆发期。
“巨头们”靠什么赚钱
与苹果、黑莓等动辄三四千的价格相比,国内互联网企业推出的智能手机报价都不算高。如下月推出首批量产的小米手机将价格定在了1999元,与市面同类手机相比,价格便宜近一半。专家普遍预计,这个价格应该赚不到什么钱。而百度11月基于“易”平台推出的手机,被市场预计的定价也不高。瑞信估计,其定价在2000元左右。业内人士说,互联网公司靠卖手机赚钱盈利不会太高,提供增值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才是最终目的。
易观国际分析师孙培麟解释说,智能手机就像电脑一样,可以随意安装各种应用软件与游戏。说白了,传统互联网的广告、增值服务、游戏收费、虚拟道具交易等等盈利模式,全部都可以移植到移动互联网来。
举例来说,如果你以后买了百度推出的智能手机,百度会为你提供地图、邮件、存储甚至大量最先进的基于云计算技术上的互联网应用。但同时,无论是应用程序,还是导购指南,这里面都会产生消费,而收益者就是百度。
互联网大佬们表达得更加直白。百度去年发布进军移动互联网战略的时候,李彦宏以苹果为例说,现在打开iPhone,在你做其他事情前需要花费45秒,在未来,只需1秒你就可以打开设备,可以开始使用百度框。百度计划创建一个操作系统,可以在一切基础上使用搜索,其目标是让人们越来越依赖百度框。雷军说,小米科技不是卖手机的,而是一家科技企业,它们卖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增值服务。
新的“大佬”在哪里
其实现在国内互联网大佬们进场做的是同一件事情,就是“圈地”。那么,未来谁会成为新产生的行业“大佬”?
业内人士认为,谁会成为“大佬”还不好说,但掌握了核心操作系统的互联网企业胜算更大。
在海外,那些占据市场巨大份额的互联网企业与手机企业都掌握着操作系统平台。目前全球主流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有四大势力:一是谷歌的安卓(Android)系统,终端制造商以三星、摩托罗拉和宏达电(HTC)为代表;一是苹果的iOS系统,主要供苹果自用;一是微软windows phone系统,诺基亚是其主力用户;还有一个是黑莓。几乎所有的国内互联网企业都指向了操作系统的平台竞争。
参照海外市场的做法,国内互联网巨头将竞争都指向了操作系统平台。业内人士解释,以前的互联网之争大都以应用为主,谁的应用受欢迎谁的用户足够多,谁就有机会成为“大佬”。如今,第三方开发者增多,这些坐拥大量现金流的互联网企业自知在“应用”这个战场将遭遇难堪的“火拼”,所以另辟蹊径,选择了门槛更高的操作系统的平台战。就拿百度发布的“易”平台来说,百度称,它是一个移动终端软件平台,整合了智能搜索框、云服务以及百度特色应用。
不过,面对苹果、谷歌、微软等阵营已经确立的布局,国内互联网企业未来究竟能分到多少市场份额,还要打个问号。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国内互联网厂商推出的手机操作系统时间都有点仓促,质量水平也有待检验,在未来与海外知名手机操作系统相比,其竞争力可以延伸到什么水平,是否能够在短期内研发出足够完善的产品,都还是悬念。
国内企业面对的专利问题也让人担忧。大部分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都是在谷歌安卓系统上的二次开发。《华尔街日报》说,回顾一下谷歌安卓的发展历程,它发展极快并最终完成后来居上,但随后遭遇了专利缺失的问题,迫于苹果、微软等公司的压力,最终选择以收购手段来解决专利问题。而将来,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可能也会面临专利问题,这将成为发展的最大壁垒。